只要有一手好廚藝,開通微信號,建立微信好友圈,便可以通過網(wǎng)絡向外發(fā)布菜品,并接受預訂,送貨上門。微商的低門檻,讓微信私房菜日益走俏。
昨日,市消委會投訴部部長魏忠于提醒,選購未取得有關合法證照的朋友圈食品須謹慎,朋友之間的糾紛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范圍;交易時須留下有效憑證,便于權益受到侵害時舉證。
家庭主婦微信創(chuàng)業(yè)成功
兩年前在網(wǎng)上賣“私房菜”時,李姐沒料到如今生意會這么紅火。李姐是位全職家庭主婦,對美食頗有研究,因為手藝頂呱呱,親友辦生日宴以能請到她主廚為榮。從自制生日蛋糕到端出一桌美食,李姐的“作品”總是讓人贊不絕口。
兩年前,好友建議李姐在朋友圈里經營“私房菜”。經身邊的朋友口口相傳,再加上出色的廚藝,李姐的“粉絲”已逾600人?,F(xiàn)在平均每天訂單都有五六十個,即使叫了媽媽和婆婆幫忙打下手,常常還是要在自家廚房里從早忙到晚。
只要在微信上下單,美食就能送到家,味道絕對“秒殺”街邊快餐店,這一方便的訂餐方式最受年輕人歡迎。
九零后小鄢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只身在延的她最頭疼的就是一日三餐吃什么、上哪兒吃。工作日還好,把單位附近的小吃店一家家“掃蕩”過去,周末窩在出租屋里,她是寧可泡方便面湊合,也不想出門找吃。三個月前,經朋友推薦加了李姐的微信后,她已訂餐五六次。在李姐的微信里,她的留言是:菜品豐富、價格親民,有家的感覺。
質量把控全靠“良心”
從糕餅、土雞蛋、農家蜜、新鮮水果到黃燜雞,被朋友稱為“美食達人”的八零后小袁,日常吃的東西大多直接在微信朋友圈購買。當記者問她是否考慮過食品安全問題,小袁表示,私房菜多是熟人推薦的,自己目前也沒有遇到過麻煩,所以不太擔心。
李姐告訴記者,她的客人以朋友介紹的居多,口碑相當重要。因而,她對食材的選購十分上心,朋友圈發(fā)布的食品也都是她親自動手制作,沒有任何添加劑。
“對于不太熟的賣家,當然會擔心食物是否衛(wèi)生。”偶爾在微信里訂過餐的王女士則認為,微信私房菜的制作過程無人監(jiān)管,全憑賣家自覺,食品的質量安全自然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保證。
“有一回孩子鬧著要吃香辣小龍蝦,我就訂了一盤,結果里邊有幾只蝦外相難看,肉質也偏爛,估計不是新鮮蝦。”遇到這種情況,王女士通常是刪號,再不光顧。
食品監(jiān)管面臨新的挑戰(zhàn)
2015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確了網(wǎng)絡食品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的,不得從事網(wǎng)絡食品經營活動。第三方平臺如不能提供經營者具體信息須擔責。
但記者了解到,新《食品安全法》強化的是對外賣平臺的管理,微信只是一款社交通信應用,并不能被定性為嚴格意義上的網(wǎng)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這意味著暫時還不能對其進行食品上的監(jiān)管。而針對網(wǎng)絡食品交易的多元化態(tài)勢,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也沒有對相關案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及辦法。(謝紅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