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山海之間
非遺文化如星子般散落
值此七夕
讓我們走進與愛情緊密相連的
非遺技藝與傳說
感受八閩大地跨越千年的浪漫
畬族婚俗
畬族進入寧德霞浦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由于交通不便,散居于偏遠深山的畬族人民保留了淳樸豪放、自由活潑的性格,畬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中、歌唱中,交流情感,表達愛意。
閩東畬族婚俗保留著古老的“俗不離歌”的傳統(tǒng),婚俗過程為“提親、看寮、討庚、貼、合婚、壓圓、回貼、下定、做表姐、做親家伯、成親、做頭客”等10多道程序。
畬族婚俗中處處浸潤著對愛情的珍視與浪漫表達,以歌傳情、以歌結(jié)交、以歌述懷、以歌歡娛,畬歌貫穿從議婚到完婚的全過程。
畬族婚俗以歌為主,結(jié)合了各種曲牌吹打樂、畬家舞蹈及服飾等元素,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極好的觀賞性和娛樂性。2014年,“婚俗(畬族婚俗)”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陳三五娘傳說
泉州人心中的“閩南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源自南宋泉州書生陳三與潮州才女黃五娘的愛情故事。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和很高的文學性和藝術(shù)性。
陳三五娘傳說講述了南宋泉州書生陳三與潮州才女黃五娘跨越門第與禮教束縛的愛情故事。故事始于元宵燈會的驚鴻一瞥:陳三隨兄嫂赴廣南上任途經(jīng)潮州,在燈會上與五娘相遇,五娘將荔枝與手帕擲向陳三暗表心意。
然而,五娘已被父親許配給富豪林大,陳三為接近五娘,假扮磨鏡匠進入黃府,故意打碎寶鏡后賣身抵債,以奴仆身份留在府中。在婢女益春的幫助下,兩人最終在林大逼婚之際,三人連夜私奔至泉州。
泉州市洛江區(qū)河市鎮(zhèn)梧宅村是故事主人公陳三的故鄉(xiāng),至今還保留的“青陽室”、“倒榕”、“陳三壩”、“水槽”、“鐵山宮”等傳說是陳三的讀書處及其他遺跡,成為情侶們打卡的圣地。
這一傳說融合了“投荔定情”“磨鏡為奴”“夜奔泉州”等經(jīng)典橋段,展現(xiàn)了古代青年對自由愛情的追求。2014年,陳三五娘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類別:民間文學)。
龍巖永定客家山歌
流傳了千年的永定客家山歌被譽為“有《詩經(jīng)》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韻味來自于它包羅萬象又具濃郁地方特色的內(nèi)容、靈活多樣又自然樸實的藝術(shù)特征和明快酣暢又即興精致的演唱技巧。
永定客家山歌是山民以永定客家話于山間勞作時,即興創(chuàng)作而成的一種山歌類型。山歌的題材,都是當時當?shù)氐纳鐣F(xiàn)實,尤其是勞動民眾的愛情生活,客家情歌在中國民間文藝、甚至世界民間文藝寶庫中,都占有突出的地位。
愛情山歌,是土樓傳統(tǒng)民間文藝的精華,總數(shù)多達千首,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那個時代土樓青年男女的思想感情、婚姻觀念、民間風俗和自然狀貌,鮮明地體現(xiàn)了對美好愛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shù)性。
這些山歌,既唱出了勞動民眾的心聲,又展示了勞動者的智慧和才華,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當?shù)氐纳鐣鎸嵜婷埠腿藗兊娜松^、價值觀、道德觀。2005年10月,“龍巖永定客家山歌”被首批列入“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吳航喜籮制作技藝
福州長樂的吳航喜籮,是閩東婚俗中不可或缺的"愛情容器"。由于福州方言“籮”與“老”諧音,其有老成、長久之意,自古以來,在福州各種民俗活動或喜慶場合中,喜籮常常被用作器具或禮品。婚嫁用籮,意味有情人相濡以沫、白頭偕老。
吳航喜籮起源于明代中期,是竹編與漆器工藝結(jié)合創(chuàng)制的竹編食盒。因顏色紅火、形狀圓滿,寓意婚姻圓滿幸福、日子紅紅火火,深受百姓喜愛,常常在結(jié)婚、添丁、祝壽等喜慶場合使用。
喜籮制作工序繁雜,每個喜籮都需經(jīng)歷選竹、破竹、編花、捆邊、串邊等二十多道人工工序。據(jù)了解,制作喜籮的竹子必須選取3年以上的毛竹,破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將斷好的竹子破開,刮除竹節(jié)間的凸痕,把竹青刮光滑,還要用竹刀把竹子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一剖開。
喜籮不僅傳承著傳統(tǒng)手工技藝,更承載了普通人家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向往。2020年,吳航喜籮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沙縣七夕蒙學式
在沙縣,七夕有另一種演繹和身份,那就是要給新入學孩子舉行特別的入學儀式——做七夕。即將入學的孩童身著狀元服,行拜師禮、開筆寫"人"字,父母則贈予七夕禮物。在所有禮物之中,糖塔必不可少,它是沙縣做七夕最具代表性的禮品。
沙縣人口中的“糖塔”指糖塔和糖俑的合稱。做七夕的人家一般需要采購“糖塔”兩組,其一為福祿壽三星俑,喻示有福、有祿、有壽。其二為糖塔、鰲魚俑、拜朝俑和麒麟俑。鰲魚俑為米傭,意出自“鯉魚跳龍門”。拜朝俑是持笏的文官,以示“仕途高遠”。麒麟俑則寓示“太平長壽”。從白糖到糖塔,主要經(jīng)過清洗模具、選糖、熬糖稀、澆注、冷卻、出模、桶裝、上色等幾個步驟。
沙縣做七夕既是孩童入學啟蒙的一種儀式,更是傳統(tǒng)儒家文明的具象呈現(xiàn)。2015年,沙縣七夕蒙學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個七夕
讀懂非遺里流淌的深情
它們跨越時光
仍在訴說著“執(zhí)子之手”的美好
真正的浪漫
藏在用心的傳承里
來源:新福建綜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閩東日報、寧德廣播電視臺、海絲泉州文旅之聲、海峽都市報、福州市長樂區(qū)人民政府官網(wǎng)、三明日報、三明市沙縣區(qū)人民政府官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