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近期,福建各地的博物館推出主題展覽、社教活動、非遺展演等400余場。“文博熱”持續(xù)升溫的背后,是炎黃子孫對中華文明的追尋,是對“何以中國”的深刻叩問。
文明密碼鐫刻在古老文物中、流淌于古籍的字里行間。當我們在博物館中凝視一件陶器、一座城址,看到的不僅是先民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若你來到福建,散落于八閩大地的文明拼圖,正詮釋著“何以中國”的歷史源頭。萬壽巖遺址中的石鋪地面,讓“閩人智慧”跨越18.5萬年歲月具象可觸;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印證著遠古先民跨越海峽的文化遷徙……無怪乎參觀者留言感慨——知所從來,方明所去。
古人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文物,不能沒有歷史。戰(zhàn)火紛飛年代,共產(chǎn)黨員、知識分子、普通民眾等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守護文明火種,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護寶壯歌。他們始終堅信:歷史文脈尚在,民族精神不滅。正是這種文化主體性,讓中華民族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今日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傳承,既是對過往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回答。
文明長河奔涌不息。武夷山摩崖石刻上,“逝者如斯”四字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依然清晰。這不僅是對時間流逝的哲學思考,也暗含“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革新精神。今日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也愈發(fā)需要在文明傳承中筑牢主體性根基。當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走進博物館回望長河,我們看到的絕不僅是歷史遺存。從僑批中閩商“愛拼會贏”的開拓基因,到《與妻書》里“雖死無悔”的家國情懷,再到海上絲路“向海而生”的文明韌性,這些鮮活文物構筑的精神家園,正是我們“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底氣所在。
站在新歷史方位,博物館早已超越文物陳列功能,成為文明對話的會客廳。面對單邊主義抬頭,不妨重返博物館尋找答案。泉州灣宋代沉船中的異域香料,見證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絲路傳奇,訴說著跨越大洋的文明對話,詮釋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永恒真諦。這些歷史印記昭示世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方為人間正道。
傳承文明,照鑒未來——這或許是博物館日的最佳啟示,更是“何以中國”最具生命力的答案。(劉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