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個民謠的好時代。好妹妹在工人體育場的演出剛剛落幕,民謠圈另一位年輕代也即將在大場館(工人體育館)開唱了,他的名字叫馬頔(di第二聲)。2011年,馬頔和宋冬野、堯十三兩位好兄弟在豆瓣組織起了“麻油葉”廠牌,名字起于“馬由頁”諧音,他們從最開始寥寥無幾的受眾,跟著到歌曲漸漸被小范圍熟知,再到后來參加越來越多音樂節(jié),相繼簽約摩登天空,進入更加成熟的商業(yè)運營環(huán)境以及大流行音樂圈,直至現(xiàn)在個人有實力登上大場館開唱,成為話題……
這樣一條曲線上升的攀爬之路理應受到矚目。但采訪馬頔時,這個年輕人仍然展現(xiàn)出比較本質的姿態(tài),他希望標簽越少越好,坦言自己并不太適應過度商業(yè)運營,也確實浮躁過。而唯有音樂,是他希望以最純粹的初衷分享的部分。
馬頔
“一直是玩兒音樂的心態(tài),不想被音樂玩兒”
記者:決定做音樂之前在做什么工作?兩者之間有重合嗎?(一邊做原來的工作一邊兼顧自己喜歡的音樂這種情況)
馬頔:國企做辦公室,處理各種報表寫各種報告。分得比較開,算是互不影響,但精神上很互補。
記者:個人獨立廠牌時期比較困難的是什么?但那個時期似乎也是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時期,好多大家喜歡的作品都是那個時候完成的。生活給你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些什么?
馬頔:那時候沒什么困難,就是自娛自樂,比現(xiàn)在輕松多了。創(chuàng)作基本都是來源于生活,脫離生活也就沒有可寫的東西了。
記者:大家都說環(huán)境比較差的時候,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馬頔:說實話,還真沒經(jīng)歷過太差的時候,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代,堅持也談不上,一直是玩兒音樂的心態(tài),因為不想被音樂玩兒。
記者:你、宋冬野、堯十三都簽摩登天空了,這個決定是果斷下的還是也猶豫了很久?原因是什么?
馬頔:宋冬野先簽的,之后才是我和13,之前也合作過很多音樂節(jié),摩登是一個比較注重人性的公司,也給了音樂人極大的自由度,也是我們簽約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一句話能說清就不想贅述,于是落了個不配合的名聲”
記者:首張專輯《孤島》,毫不意外的名字,如何自己介紹這張專輯?
馬頔:記錄了自己20歲到24歲的過程。
記者:生活中是個享受孤獨的人嗎?安靜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多還是和大家一起的時候多?
馬頔:孤獨不是寂寞,寂寞是社交上問題,孤獨是自己的問題,獨處和群聚各一半吧,挺平衡的。
記者:專輯里說你深受顧城、海子的影響,是否能談談這個?為什么喜歡他們?尤其喜歡他們的哪個作品、為什么?
馬頔:那不是我說的,喜歡倒是真的。他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雖然在當時沒有被更多人看好。顧城《窗外的夏天》 :“我們年輕什么也不知道,不想知道。”海子《秋》 :“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記者:看過幾個采訪,覺得你很有個性,有時可能在別人看來是“不太配合”或者“不太按常理出牌”,這是不是也是你歌手風格的一部分?
馬頔:因為一句話可以說清的事兒不想用太多廢話贅述,最后就落了一個“不配合”的名聲。
“標簽還是越少越好,我自己也有名字”
記者:看到個有意思的,原來你有很多外號,麻油葉、馬老板、馬啪啪、秒刪玻璃心卷舌小公主……前兩個容易聯(lián)想,后兩個是什么意思?你接受這個設定嗎?
馬頔:都是調侃,圖一樂兒,標簽還是越少越好,我自己也有名字。
記者:為什么很喜歡秒刪微博?真的是玻璃心嗎?
馬頔:過激狀態(tài)下發(fā)的微博,等自己冷靜了就沒有留著的意義了,留著也是嘩眾取寵,現(xiàn)在也很少上微博了,因為說的話常被曲解,比如“玻璃心”。
記者:很多以標榜自己喜歡“小眾”為一種好的審美的歌迷,你覺得“小眾”可以和審美掛鉤么?
馬頔:聽音樂是一個很私人的事兒,沒必要借任何名頭來標榜什么,反之,沒必要詆毀什么來給自己任何名頭。
記者:一些歌迷可能不希望比如你、比如小宋、比如堯十三等等進入主流流行樂圈,你怎么看待這事兒?大家怕你變了,但為什么一旦進入更商業(yè)的主流樂圈歌手有錢賺了就會被認為是“變節(jié)”呢?
馬頔:音樂人能出于本心做好自己的音樂就很不錯了,環(huán)境、市場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兒,也不太想考慮,更沒有意愿讓更多人接受我們,因為大量的受眾勢必回伴隨曲解和過度詮釋,不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聲音。
記者:在比較成熟的商業(yè)模式運營下,如何讓自己“保質保真”呢?中國的環(huán)境客觀來說的確會讓人變得浮躁吧。
馬頔:事實是我們并不適合,自己也不太適應過度的商業(yè)運營,確實浮躁過,現(xiàn)在盡量讓自己平和,少去關注音樂以外的東西。(南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