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一元錢或許只能夠買到一份報紙或一個饅頭。但是,近日投資者余先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他僅用1元就購得了一部售價數千元的iPhone 7手機。而其中的奧秘就是,他參與了某電商的平臺的“奪寶”,憑借著好運氣花1元就“奪”到了一部手機。
實際上,余先生口中的“奪寶”早已不是新鮮事物,自2014年起,奪寶類“一元購”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在網絡上崛起,不僅電商平臺爭相推出奪寶類產品,許多網站醒目的位置也都掛著奪寶的廣告,打開App Store輸入“奪寶”二字進行搜索便能出現百余個相關App。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市場上奪寶類平臺已遠超300家。
用戶僅需在這類平臺投入1元、10元或100元等少量資金,便有機會獲得手機、相機、電腦甚至汽車等高出投入金額幾百倍乃至幾萬倍的產品。如此巨大的誘惑,吸引了許多用戶沉迷其中。然而像余先生如此好運的人并不多,有用戶對記者表示,他已投入了近3萬元卻只中了一個電插板,這也不禁令他懷疑這些奪寶類平臺是否有“黑幕”。
對此,有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了目前奪寶類平臺中獎號碼的算法,并表示在算法上確實存在漏洞,一些平臺可能有操控的空間。另外,對于一元奪寶類平臺,云南八謙律師事務所律師廖瑩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類平臺的運營方式不屬于買賣中的有獎銷售行為,一元奪寶類行為存在賭博的嫌疑,“如果一元奪寶類行為被認定為賭博,則運營一元奪寶類的互聯網平臺可能涉嫌開設賭場,為賭博行為提供場所情形。”
奪寶興起源于團購網站引流
商品溢價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
所謂“一元購”類的奪寶,按照某奪寶平臺給出的定義是,該平臺是以“眾籌”模式為各類商品的銷售提供的網絡空間。在本平臺,商品被平分成若干等份,支持者可以使用奪寶幣支持一份或多份,當等份全部售完后,由系統(tǒng)根據平臺規(guī)則計算出最終獲得商品的支持者。
通俗來講,用戶在這類奪寶平臺上,一件商品被分成若干“等份”出售,每份僅售價最低1元,高則10元或者100元。每個用戶購買一份就可獲得一串號碼,當這件商品所有“等份”被完全售出后,平臺通過某個算法算出一個號碼作為“幸運號碼”,那么獲得“幸運號碼”的用戶就能獲得這件產品。
小投入,大回報,吸引不少人躍躍欲試,而花1元奪寶的浪潮掀起也有賴于奪寶類平臺近兩年的大規(guī)模崛起。“早在‘百團大戰(zhàn)’時期,就有團購平臺通過一元奪寶類項目進行引流,成功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用戶,后被眾多平臺效仿,成為電商類平臺和很多理財平臺的保留項目之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一元奪寶類平臺之所以能夠快速火爆起來,最初看有兩大原因:從用戶方面看,一元奪寶項目可以以小博大,中獎當然好,不中獎也沒大損失,多是以游戲的心態(tài)參與其中,樂此不彼;從平臺方面看,一元奪寶項目基本不需要投入費用,但參與的用戶很多且黏性很強,引流效果顯著,平臺多將其視作引流利器重點推廣。“隨著一元奪寶類專業(yè)平臺的出現,產品種類增多、金額變大,一元奪寶逐漸偏離了為其他業(yè)務引流的初衷,成為平臺的主業(yè)。作為一種全新的業(yè)務模式,一元奪寶類項目開始走出電商平臺,吸引越來越多的非電商性質機構布局該項業(yè)務”,薛洪言表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奪寶類平臺的遍地開花也不外乎其有利可圖。有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指出,開展類似項目的平臺分為兩種,一種是將之視作引流手段,是沒有盈利訴求的,大的團購平臺、電商平臺和理財平臺均是這種思路。還有一種將之視作主業(yè),這種情況下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商品溢價收入,一般情況下,參與奪寶的商品總價普遍高于市場價格,平臺可以通過商品溢價實現盈利;二是業(yè)務量足夠大時,也可以通過項目進行中的沉淀資金獲得利息收入。也有些不法平臺,利用不透明的中獎機制人為限定中獎范圍來非法牟利。
對于該人士所說的商品溢價情況,奪寶參與者深有感觸。在多個平臺都有過奪寶經歷的王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在大部分奪寶平臺上,商品的價格都比市價高出幾百元至上千元。像蘋果產品,不少都高出官網價格1000元不止。而且其實蘋果的產品在很多電商平臺賣得比官網便宜,就算奪寶平臺標的是原價但可能還是有得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