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開前門堵后門
2017年最后一個工作日,財政部對外通報四川、江西兩省嚴肅處理有關市區(qū)違法違規(guī)舉債擔保的情況,除責令限期整改,還依法依規(guī)對多名相關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序,給予行政撤職、行政降級、行政記過等不同程度處分。其中,江西豐城市因為違規(guī)使用置換債券資金,被全額收繳違規(guī)使用的置換債券資金10861萬元,并按程序扣減了豐城市2017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1億元。
此前一周,財政部就曾向社會通報了江蘇省、貴州省嚴肅問責處理部分市縣違法違規(guī)舉債擔保問題的情況,70多名官員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其中有部分官員已離開涉事崗位,甚至已被提拔。這意味著,無論在任與否,在地方政府官員違法違規(guī)舉債擔保問題上,終身問責將成為常態(tài)。
“對地方債違規(guī)違法問題,一經(jīng)查實,都要從嚴問責。”江蘇省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問責為契機,切實提高風險防控意識,扎實做好地方政府融資行為清理整改工作,穩(wěn)妥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確保各項政策規(guī)定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去年以來,中央規(guī)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頻出重拳,加快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guī)融資、規(guī)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一系列組合拳為地方債“開前門、堵后門”,多管齊下防范金融風險。公開信息顯示,除上述四省外,2017年先后有重慶、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多名責任人,因為地方債違法違規(guī)問題被問責處分并公開通報。
記者展望:
借錢總是有風險的,但地方債因為有了政府這個特殊責任主體,似乎罩上了“金鐘罩”。“出了事有政府兜著”“錢花在公家的事上,出了問題也沒責任”,在不少人的觀念里,只要錢借給政府了,就進了保險柜,既沒有金融風險,也沒有道德風險。
從數(shù)據(jù)來看,到2016年末,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27.33萬億元,負債率36.7%,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地方債最大的風險不在賬面上,看不見的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隱性擔保、融資平臺舉債、假借政府購買服務變相舉債、虛假PPP……地方債務披上各種“馬甲”,潛在的風險和隱患不容小覷。
“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為今年地方債管理定了調(diào)。拆除地方債的風險隱患,一方面要堅決“堵暗道”,嚴查隱藏在政府隱性擔保背后的違法違規(guī)融資平臺,嚴防地方債變化多端的新品種,對出現(xiàn)的問題一查到底、終身追責;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開明渠”,規(guī)范地方債發(fā)行,加快存量政府債務置換步伐,對地方事權給予相應的財力保障,引導地方樹立正確的政績導向,消除地方債違法違規(guī)行為存在的土壤。(記者 吳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