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友在盛京醫(yī)院門前站了半天,卻沒有募到一分捐款。對此,他說,習慣了,慢慢來。 圖片由記者 吳懷宇 攝

王志友用這個專用的存折記錄著自己的善款使用情況。
海都閩南網(wǎng)訊 他叫王志友,42歲,黑龍江雞東縣人,是個乞丐。只不過與別的乞討者不同的是,他乞討是為了助人。為了給那些他認為需要伸出援手的人以幫助,比如白血病患者、比如面臨失學的少年,為了這些素不相識的人,他可以當街跪著乞討幾天、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乍一聞聽難以置信,但是黑龍江、吉林、山東、安徽等地的媒體都對他進行過追蹤報道。他也被稱為“東北義丐”?,F(xiàn)在,這個人來到了沈陽,要為一個患尿毒癥需要換腎才能活下去的孩子乞討救命錢。他遭遇到的,有疑惑、不解、愛心,當然,更有質疑。用乞討來的錢做慈善,這樣對么?
“不失望,慢慢來”
據(jù)2011年5月19日的《江淮晨報》:全天乞討、撿垃圾當午餐、無人問津或被冷漠圍觀,“東北義丐”王志友在合肥又經(jīng)歷了一天的乞討生活。他的行為依然備受爭議并飽嘗無奈。
第一眼看上去,他長得不像東北人,小鼻子小眼的,身高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估計不超過1米65。他也沒個乞丐的樣子,衣著很干凈,還背著一個碩大的登山包。只是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了太多。說話慢條斯理的,可能與口齒不太清晰有關。
王志友的牙掉了一半,只能吃軟的東西,他說是在四平的時候為了幫助農(nóng)民工討薪而被人打掉的。三個饅頭、一碗面、一盤豆腐,王志友慢慢地吃著,最后連面湯都喝得干干凈凈。“像過年一樣。 ”他放下碗,吧嗒吧嗒嘴。不少地方的記者都偷拍到過他在垃圾堆里撿東西吃的照片,王志友說他每天早上就在快餐店前的垃圾桶里撿東西吃,一天就這么一頓,半夜實在是餓得受不了也會去撿點吃的。
雖然沒有收入,甚至填不飽肚子,可是每到一個城市,王志友都會去當?shù)氐尼t(yī)院看看能幫幫誰。這次他在沈陽盛京醫(yī)院選了一個患尿毒癥需要換腎救命的孩子小俏。小俏13歲,家在康平沙金鄉(xiāng)。
王志友就在盛京醫(yī)院大樓外面的廣場上打開了登山包,掏出了一個紙盒糊的四方形的大高帽,帽子上寫滿了紅色黑色的關于救助的話。然后他手里拿了一個同樣是紙盒糊的破爛看板開始了在沈陽的乞討。紙盒上寫的是他如何投身于助人為樂的慈善事業(yè)。
王志友就這么一亮相,很快身前就圍了一圈人。人們好奇地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跡,互相議論著,可是沒人上前一步。不過很快就有人認出了他:“你就是那個上過電視的乞丐吧。 ”這人的一提醒,好幾個圍觀者開始議論王志友上過哪些個電視節(jié)目,眾人也都知道了他靠乞討助人的事。圍觀的人一撥撥地換來換去,兩個小時過去,王志友面前的紙板上還是空空如也。
收拾好了行頭,王志友臉上并沒有什么失望的神色,“慢慢來。 ”
“我要錢沒用 開心就好”
據(jù)2月24日的《齊魯晚報》:23日,泰安市中醫(yī)醫(yī)院腫瘤科收治了一名膀胱癌患者,支付8000元住院押金的竟是一名與患者毫不相干的乞丐,他就是自稱“東北義丐”的王志友。
王志友有個屢見報端的外號“東北義丐”,這個名字是他自己起的,“我是東北人又是乞丐,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如果按照金庸小說里丐幫劃分的話,他應該屬于“凈衣派”的,至少臉洗得很干凈。剛從山東泰安過來的他特意穿了兩件襯衫外加一件毛衣,“都是去垃圾場撿來的,都洗過了。 ”
王志友的大包里與他乞丐的身份最不搭調的就是存折,而且數(shù)一下居然有十來個之多。上面都寫著“愛心存折”四個字和受助人的名字,隨手翻開一個他在合肥辦的折,上面的幾頁數(shù)字都是幾十元的,甚至還有一天存幾元的。王志友說每天他都會把討來的錢存在這些愛心存折里,“這個能證明我是真的在幫助人。 ”這些存折最后數(shù)字都是0。
他之前在泰安待了2個多月,就在這幾十天里,他幫助一位膀胱癌患者籌集到了3萬多元的醫(yī)藥費。這其中,他自己就拿出了8000元。他特意拿出了山東當?shù)氐膱蠹?,“就是這事,真的。 ”他說別人怎么看他都無所謂,但是他最怕的是不被人信任,那些報道就是他努力向人證明自己的最好證據(jù)。
這8000元本來是一位北京的好心人看了他上的節(jié)目后送給他的生活費。“困了就睡馬路,餓了就去垃圾桶撿點吃的,我要錢沒有用。 ”他的回答很讓人無語?!盀槭裁床涣酎c……因為這樣做我很開心。 ”談到愛心這個詞,他的眼睛真的一下子就亮了,或者說小小的眼睛睜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