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海迎賓客,歡歌閩西南”2025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文化和旅游推介會在廈門舉辦,同步發(fā)布6條閩西南入境聯(lián)程旅游精品線路。作為“琴島聽濤·土樓尋夢”線路重要站點的鼓浪嶼,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以來,已接待入境游客超26萬人次,同比增長近40%。
大幅增長的背后,既有鼓浪嶼的知名度加持,也得益于近一年來其在入境游服務上的主動提升。針對入境游客常遇到的語言、支付、文化理解等堵點,鼓浪嶼從服務體系建設、應用場景革新、文化共鳴等方面著手,優(yōu)化服務,提升入境游品質。
服務入境游客有標準可循
11月1日傍晚,鼓浪嶼文化旅游發(fā)展中心工作人員葉玥梅,為法國游客調試好支持上百種語言的翻譯機。“我們配備的翻譯機可即時翻譯,游客再也不用自己找攻略搜尋翻譯App。”她說,這一做法,是鼓浪嶼構建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的生動寫照。
要享受政策紅利,先要打好堅實的服務基礎。為迎接顯著增長的入境客流,鼓浪嶼管委會及時出臺《鼓浪嶼景區(qū)打造入境游服務標桿標準工作方案》《鼓浪嶼游客中心入境游客服務規(guī)范》,將支付便利度、多語言服務覆蓋率等要求,轉化為可測量、可追溯、可提升的指標。
在三丘田游客中心,澳大利亞游客薩拉在雙語專員指導下,幾分鐘內便解決了外卡支付問題,還拿到了外語版支付服務指南和外幣取現(xiàn)兌換指南。“一站式服務太便捷了!”薩拉點贊。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陳輝杰表示,過去服務入境游客靠經驗,現(xiàn)在有標準可循。標準化就是讓每位國際游客從踏上島起,就清楚能獲得何種服務,而且這份期待不會落空。
如今,標準化理念滲透鼓浪嶼的每一個服務環(huán)節(jié)。三丘田游客中心、內厝澳游客中心、菽莊旅游服務驛站3個一站式服務點位,將多語言問詢、外卡支付指導、外語導游預約等10余項服務“打包”,實現(xiàn)“一址通辦”。
人文+科技助力場景革新
在菽莊花園,志愿者謝麗平用流利的英語為歐洲游客講述“藏海”“補山”的造園故事。這是解決入境游客語言障礙的傳統(tǒng)做法。而現(xiàn)在,遍布全島的9語種導覽標識、22臺可租賃AI翻譯機、16臺雙語智慧一體機及可輔助查行程的6臺智能服務機器人,架起了跨語言溝通的“科技橋梁”。
支付便利化方面,島上國有景點實現(xiàn)境內外主流支付渠道“全兼容”。“以前見入境游客掏信用卡就犯愁,現(xiàn)在裝了新終端,銀聯(lián)、支付寶、境外錢包都能收,生意更好了。”沈記腸粉店長沈春長說。
鼓浪嶼還創(chuàng)新“一店一碼”信用監(jiān)管,掃碼即可查看商家評級,讓消費選擇更透明、更安心。此外,景區(qū)聯(lián)合支付寶上線全國首個零碳游世遺景區(qū)智能體;聯(lián)合中國移動“咪咕”運用5G、AI、XR等技術,復刻景區(qū)線下場景,打造數(shù)字場景“元宇宙第一島”;配合銀聯(lián)開展支付折扣優(yōu)惠;聯(lián)合稅務部門開設“即買即退”離境退稅點……
“客人在掃碼完成后,通過離境退稅結算綠色通道,自助填寫信息,退稅款最快5分鐘到賬。這不僅是生意,更為福建特色產品走向世界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會。”鼓浪嶼片仔癀博物館門店店長范傳偉說。
從觀光地到文化交流平臺
如何讓世遺魅力成為吸引入境游客的核心?鼓浪嶼的做法是通過體系化設計,讓入境游客讀懂琴島韻味,產生文化共鳴。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的第十四屆鼓浪嶼鋼琴藝術周期間,80余場音樂活動將整座島嶼化為沒有圍墻的音樂廳。這場藝術盛宴背后,是鼓浪嶼對文化活動的標準化打造:依托音樂之島“365行動方案”升級活動規(guī)格,引入國家級資源,吸引國際藝術家參與,讓琴島每日奏響世界級精品音樂。
文化共鳴藏在服務細節(jié)里。鼓浪嶼編制了多語種知識讀本、國際禮儀速查手冊,開展員工專項培訓,精準匹配不同國家游客的文化習慣;八卦樓風琴博物館、管風琴藝術中心等推出限定文創(chuàng)明信片,讓游客在拍照打卡中加深對世遺的感知;南音、木偶戲、珠繡技藝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游覽全程。
“構建入境游服務標準體系,就是給鼓浪嶼的文旅品牌‘加碼’,通過整合多元服務優(yōu)勢,增強歷史國際社區(qū)的獨特吸引力,讓全球游客愿意來、還想來。”鼓浪嶼管委會主任林躍鋒表示,未來將精研迭代服務標準、提升文旅品質、深化文化傳遞,并以標準化為抓手,讓鼓浪嶼的人文底蘊、自然風光通過規(guī)范且富有特色的服務得到更好詮釋,使之成為展示中國旅游服務品質、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名片。(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記者 林澤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