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東田鎮(zhèn)彭溪村,“有一個小伙子,很會看病,收費不高,效果又好”,十幾年來堅守在彭溪村,不斷鉆研醫(yī)術,全力救助被病魔糾纏的鄉(xiāng)親。對3000多名村民來說,小伙就像他名字一樣,如鉆石般“寶貴”。
村里醫(yī)療設備簡陋他主動回村辦診所
1980年出生的陳寶貴畢業(yè)于河北中華冀聯(lián)醫(yī)學院(現石家莊醫(yī)學高等??茖W校)。畢業(yè)后,懷著軍旅之夢的他應征入伍,并在浙江某部隊當起了衛(wèi)生員。2年后,他沒有考上軍校,便離開部隊,到晉江內坑開了一家小診所。
2003年,陳寶貴回家探親。當時懷有身孕的大嫂斷了手指,到村診所看病,因設備不齊全,村醫(yī)不敢動手術,等大嫂被送到市醫(yī)院時,險些流產。
這次探親,讓陳寶貴徹夜無眠。第二天,回到晉江后,他轉讓了診所回到彭溪村,從原本并不寬敞的石頭房里騰出房間,開起了診所。
“平均每天跑10多公里,摩托車和電動車配合著用,單單摩托車就壞了3輛。”陳寶貴說,村里的人口相對比較分散,夫妻倆常常從早忙到晚,即使是凌晨一兩點,只要一個電話過來,他們就要從被窩里爬起來,提上藥箱,騎車趕到村民家中。
“每天要接診二三十人,收費大多不超過20元,每月的純收入不過2000多元。”陳寶貴說。
有時候村民經濟較困難,陳寶貴總是先幫人治病,卻從不主動找賒賬的村民要錢,有時候一年要墊上萬元診費。
今年,因為村里的支持,陳寶貴的診所搬到了村部,作為彭溪村老人免費體檢點,同時陳寶貴還兼任彭溪小學和幼兒園校醫(yī)。
為更好更省錢的治療方法花費上萬元學習新療法
“我一直在思索更好、更省錢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患者減輕病痛。”陳寶貴這樣說也這樣做。為了更好地為村民治病,他不斷進行自我充電。
近日,記者來到陳寶貴診所時,他正拿著一根約7厘米長的“針”在皮套上練習。“這個叫作‘針刀’,已經出現十幾年了,最近才興起,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陳寶貴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
去年,同學帶他聽了一個針刀培訓課程,陳寶貴結合平時遇到的問題,發(fā)現很多疑難雜癥竟然可以通過針刀來解決,便下定決心學習“針刀”。為此,他甚至不惜花費上萬元,到江西參加培訓。
村里有位60多歲的阿婆患頭痛癥已經50多年,常年依靠止痛片度日。陳寶貴學成歸來后,嘗試用針刀治療,果然有效。“以前阿婆每年光買藥錢就要好幾百元,現在前后只花了幾十元。”
拒絕老戰(zhàn)友的邀請選擇留守村中
去年,陳寶貴的老戰(zhàn)友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去自己的門診工作,待遇十分優(yōu)厚,陳寶貴被打動了。就在他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的時候,卻惦想起村里老少鄉(xiāng)親。“我走了,他們怎么辦?”想到鄉(xiāng)親的信任,以及對于這個小村莊的感情,他的腳再也邁不開了。
“村民十分信任陳寶貴,身體一有問題就找他,他是村民健康的守護人。”彭溪村村支書陳佩說。(見習記者 洪麗燕 本報記者 楊玉蕊 通訊員 吳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