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土成正在察看西瓜長勢。
“再過兩天,這批西瓜就可以上市銷售了。”昨日,在南安樂峰湖內村一片瓜田里,村民潘土成正在給西瓜培土。眼下仍是西瓜銷售的旺季,西瓜迎來大豐收,潘土成喜上眉梢。
放棄經商回家務農
43歲的潘土成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斯斯文文。2011年以前,他一直以打工和做建材生意為生。
“吃了很多苦,卻沒掙到什么錢。”潘土成說,建材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他的生意一直沒有什么起色,于是便想改行。
2011年,他留意到蔬菜瓜果的價格越來越貴,特別是無農藥的生態(tài)農產品十分受歡迎,想到自己老家就在農村,何不回家種田呢?
說干就干,2011年,他聯合幾個朋友,投入50多萬元承包了105畝地,成立了南安市樂峰美湖果蔬專業(yè)合作社。
干勁十足的潘土成當即開始種植農產品。剛開始時,地里一片荒蕪,他每天和工人早出晚歸,揚鎬揮鋤,風餐露宿。由于風吹日曬,原本皮膚白凈的他臉上開始變黑,以前的朋友來做客,幾乎都認不出他來了。
第一年虧10多萬元
“第一年,我只是憑自己的喜好種了西紅柿、黃瓜、花菜等一大批蔬菜。”潘土成說,2個月后,眼看著長勢喜人的蔬菜一天天成熟,卻一直無人問津。情急之下,他到處找銷路,最后不得已以低價才將蔬菜銷售出去。
“太多人種同樣的東西了,我們沒有自己的特色,難免被市場拋棄。”潘土成說,第一年的他們虧了十幾萬元,這讓他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市場經濟,什么叫作市場不相信眼淚。
2012年,不少朋友勸他“鳴鑼收兵”,但性格倔強的他不肯就此罷休。“要好好考察一下該種些什么,否則又得外出打工度日。”潘土成暗暗激勵自己。
潘土成四處考察取經,經過1個多月的調查研究,他發(fā)現第一年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對市場規(guī)律沒有把握好,在種植季節(jié)、品種布局、生產管理等環(huán)節(jié)上沒有瞄準市場,造成虧損并不是因為該產業(yè)無出路,而是自己經驗不足。
今年每畝賺5000元
“種農產品一定要有自己特色,并且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潘土成說,在多次考察市場后,去年,他決定引種臺灣翠玲小西瓜。
好學的他開始每天擠出時間學習西瓜種植知識,并多次虛心向技術專家請教。
“這種西瓜是小型禮品瓜,每個只有3斤左右,肉色鮮紅,汁水多,口感好,畝產可達四五千斤。”潘土成說,翠玲西瓜市場上售價高,產量高,栽培效益好,十分適合在樂峰種植。
由于產品有特色,潘土成的小西瓜在市場上每公斤價格比普通西瓜貴上數倍,而且還沒采摘,就已被幾家水果經銷大戶全部預訂了。
“去年種了30多畝,扣除成本,每畝收入4000多元,基本把第一年的虧損掙回來了。”潘土成說,不僅如此,小西瓜種完后,地里還可以輪種甜玉米和馬鈴薯,只要耕種得當,一畝地每年可帶來上萬元利潤。
今年,潘土成又種了60多畝小西瓜,如今一半已經銷售完,一半還未采摘。而且今年的收益比去年還好,批發(fā)價每斤1.5元左右,每畝能賺5000多元。(記者 林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