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安市柳城街道祥堂村開化洞旁,一方斷裂近百年的明代古碑重新矗立。這方距今403年的石碑,不僅記載了南安知縣與李贄族親的修橋往事,更為李贄家族脈絡及思想影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作為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的出生地,南安正系統(tǒng)推進“李贄故里”文化符號建設,深化文旅融合,持續(xù)擦亮李贄文化品牌。
400多年古碑重立承載多重史料價值
23日,在祥堂村村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垂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祥堂村的省級文保單位開化洞前,只見修復后的古碑已穩(wěn)穩(wěn)立起。雖經歲月風化,碑上多數字跡模糊,但“王侯重建五星橋記”的碑題仍清晰可辨。
“這座石碑長245厘米,寬86厘米,厚約20厘米,上世紀被鑿斷為兩截,后由開化洞管委會尋回置于龍眼樹下。”李垂憑介紹,因石碑磨損嚴重,又無專業(yè)人士解讀,其價值長期未被發(fā)掘。
他告訴記者,直至2019年,南安市李贄學術研究會理事王贊成對殘碑展開拓片和系統(tǒng)抄錄,才逐步揭開石碑的神秘面紗。經考證,石碑與南安知縣王歷昌從政經歷、李贄族親活動密切相關。近日,在市級多部門的重視和指導下,柳城街道辦事處牽頭進行重新立碑保護。
“石碑刻于明代天啟二年(1622),碑文題為《王侯重建五星橋記》,由李贄族親李佺臺撰文,全文共1100余字。”王贊成告訴記者,碑文記錄了南安知縣王歷昌與當地鄉(xiāng)賢李瑀牽頭重建“五星橋”的始末。
記者觀察拓片后的碑文,只見碑文開篇為“距武榮邑治二十余里而延曰小都數李氏世居……”詳細敘述了“鄉(xiāng)民盼修橋、知縣實地調研、鄉(xiāng)賢協(xié)同組織、就地取材竣工”的全過程,文末可見李應先、李佺臺等人名。
王贊成解釋:“李氏家廟有‘祖孫父子科第,兄弟叔侄聯登’的楹聯,上聯‘祖孫父子’指的是李贄族弟、舉人李應先,以及他的兒子進士李佺臺、孫子舉人李元祿;下聯‘兄弟叔侄’則是指李贄與李應先(族兄弟)、李佺臺(族叔侄)。李應先、李佺臺皆是李贄的族親,父子同碑留名,這不僅有力地印證了李氏家族在明代中后期的地方影響力,更填補了李贄家族支系活動的史料空白。”
王贊成告訴記者,更具研究價值的是,石碑所立時間和王歷昌知縣到南安就任的時間同為天啟二年。“王歷昌的故鄉(xiāng)金壇縣與泰州相鄰,而李贄作為泰州學派代表人物,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影響深遠。”王贊成分析,王歷昌上任即關注李贄故里相關事務,與碑文所體現的“以民為本”施政理念形成呼應,為研究李贄思想對晚明官員實踐的影響提供了具體案例,讓抽象的思想傳承有了實物佐證的支撐。
“我們對拓片內容的深度研讀發(fā)現,這方石碑的含金量,早已超出李贄文化研究范疇。”南安市李贄學術研究會會長李勝輝介紹,碑文所載“王歷昌主導、李瑀等鄉(xiāng)賢協(xié)同、鄉(xiāng)民踴躍供料”的過程,鮮活還原了明代“官紳民合作”的基層治理實踐。
“知縣主政、鄉(xiāng)賢助力、民眾支持,短時間內完成建橋,是當時地方事務高效推進的縮影。”李勝輝進一步介紹,碑文借“鄭公孫僑施政”典故,傳遞“務實惠民”理念,字里行間藏著明代士人的治政思考,無論是“官紳民合作”的基層治理模式,還是“不尚虛功、只重實效”的主張,放在今日仍具啟示意義。李勝輝認為,這些細節(jié)比正史更“接地氣”,“像一扇窗,讓人窺見明代南安的社會運轉與官民互動圖景,是不可多得的基層史料”。
李勝輝透露,接下來,研究會將把石碑納入李贄文化保護傳承重點,聯絡專業(yè)單位完善防護設施,進一步開展拓片整理與字跡修復,守住這份歷史遺存;同時將以碑文為切入點,深挖李贄家族與思想相關細節(jié),梳理明代南安地方治理、社會經濟等史料價值,讓石碑承載的文化記憶真正“活起來”。
多維發(fā)力強化“李贄故里”文化符號
其實,對古碑的重立與保護,是南安強化“李贄故里”文化符號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南安深入傳承和弘揚李贄的思想和精神,打造李贄文化品牌,厚植歷史文化自信,加強李贄思想的理論研究和內涵挖掘,多渠道、多樣化傳播弘揚李贄思想,讓李贄文化成為南安的又一張金字名片。
在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橋片區(qū),每逢元宵節(jié)和冬至,李贄族親都會在元宵舉辦春祭儀式,在冬至舉辦冬祭儀式;在祭拜祖先的同時,另設一桌祭奠這位偉大的先祖。“這個傳統(tǒng)距今已有400多年,李贄夫人黃氏位于晉江的墓葬,也由族親負責祭掃。”李贄紀念祠管委會主任李遠洞告訴記者,每年元宵和冬至,榕橋8000多名李氏裔孫都會自發(fā)前往祭拜。
他介紹,為弘揚李贄文化,海內外人士不僅助力捐資李贄紀念祠,還在紀念祠旁建設李贄陳列館,收藏大量相關文獻資料與著述,系統(tǒng)介紹李贄生平事跡及各地遺跡。
2011年,南安市正式成立李贄學術研究會,開啟李贄研究新征程;2016年,李氏族親捐資上百萬元,塑造李贄雕像;2017年,李贄紀念館在榕橋中學正式開館;2024年,舉辦首屆李贄文化節(jié),以學術研討、文化展演等形式,深入弘揚李贄思想;建設李贄雕像公園、李贄文化驛站、打造“卓吾路”……一系列舉措既強化了“李贄故里”的文化符號辨識度,更積極推動李贄思想在新時代延續(xù)新生命、煥發(fā)新活力。
“目前,南安已成立李贄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專班,還聘請了專業(yè)研究團隊,深入研究李贄思想精粹和文化內涵,將有效整合李贄雕像公園、李贄紀念館、李贄紀念祠、李贄讀書處等相關資源,科學編制南安李贄文化傳承發(fā)展系統(tǒng)性規(guī)劃,推動李贄文化保護傳承與南安文脈傳承、城市發(fā)展、旅游活化、鄉(xiāng)村振興深度融合。”南安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負責人介紹,在城市重要線性工程、城市片區(qū)更新改造、南安城市文化旅游綜合體等重點區(qū)域,也將深度植入李贄思想文化的符號,探索打造全息投影、AR互動等沉浸式文化體驗載體,有機推動李贄思想精粹融入思政教育,推動李贄文化融入城市、融入生活,不斷提升其影響力和穿透力。
此外,南安還將以2027年李贄誕辰500周年為契機,探索實施開展一次學術研討、舉辦一次主題征文、策劃一場專題展覽、出版一批精品圖書、命名一條李贄大道、推出一條研學路線、打造一個文化園區(qū)等系列活動,持續(xù)擦亮李贄文化品牌,釋放綜合效應,助力城市高質量發(fā)展。
從一座403歲古碑的重新矗立,到“李贄故里”文化標識的持續(xù)擦亮……今日南安,正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將沉淀的歷史遺產轉化為推動發(fā)展的思想動能,讓李贄文化從容走出史冊、融入當代生活,成為滋養(yǎng)一方的精神土壤,為城市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底氣。
?。ㄓ浾?賴香珠 黃奕群 通訊員 李燕婷 林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