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中國大銀幕賣得最好的動畫電影是《功夫熊貓2》(約6.17億元)、《藍精靈》(約2.64億元)、《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約1.45億元)。這些作品要不就是老牌的動畫公司出品,要不就是已經有了龐大的觀眾基礎。觀眾并不適應一個從未聽過的原創(chuàng)動畫形象,而且對國產動畫的印象還停留在“給孩子看”的階段。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常江表示,動畫電影從“兒童向”轉向“成人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一部作品具備成人可以消費的潛質,票房收入會非常高。兒童固然有旺盛的消費力,但畢竟未成年,需要父母和其他人群去帶動。
動畫強國美國也經歷了這樣的發(fā)展過程。常江介紹,迪士尼早年非常成功的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小熊維尼歷險記》等,全部是拍給孩子看的,當時根本沒有“成人向”動畫的概念;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出現(xiàn)了《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若干具有轉型意義的作品。
中國在2014年才出現(xiàn)轉折。這一年,《十萬個冷笑話》沿著“漫畫-網(wǎng)絡動畫-院線”的路線,上映兩周后票房破億元;2015年,《大圣歸來》依靠影迷的“自來水”,從《小時代4》和《梔子花開》的夾擊中逆襲,最終獲得了9.56億元票房;2016年,《大魚海棠》經過10年醞釀終于上映,此前也發(fā)起了眾籌,并獲得光線傳媒的關注與投資,最終票房5.65億元。
不難看出,同樣是“成人向”動畫作品,《魁拔4》想走的是《大魚海棠》的路線:眾籌-引發(fā)關注-吸引大投資。畢竟,100萬元的眾籌目標對制作一部動畫電影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情懷”二字在國產動畫電影的宣發(fā)中,總被屢屢打上高光。國產動畫電影是否還在靠賣情懷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