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一起觀看《記憶大師》,之前沒做功課,只知是黃渤和徐靜蕾主演的,卻不知電影講述了近未來世界一個關(guān)于記憶重載的懸疑燒腦故事,更讓我瞠目的是,這些懸疑故事竟都是源于家暴。
 電影出乎意料得好,劇情險象環(huán)生,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演員黃渤、徐靜蕾、段奕宏演技高超,更是讓電影上了一個檔次。懸疑推理可圈可點,“套中套”劇情不落伍。陳正道導演的作品我是第一次觀看,卻讓我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
 最出彩的,是《記憶大師》的懸疑推理沒有“重推理、淡情感”,而是將家庭暴力這一條感情主線貫穿其中。而且是對孩子致命打擊的家暴!我曾經(jīng)寫過《沒有經(jīng)歷家暴,我們是何等幸福》,希望家暴不再發(fā)生,如果說那一篇我寫的是關(guān)于夫妻之間的家暴,而今天我要表述的則是家暴對孩子致命的影響。
 電影劇情是這樣的:
 江豐(黃渤飾)和張代晨(徐靜蕾飾)因為感情不和準備離婚。?
 為了將和老婆之間的感情記憶刪除,江豐在醫(yī)院做了記憶刪除手術(shù)。?
 記憶刪除手術(shù)只是刪除細節(jié)感受,并不是將所有記憶刪除,病人術(shù)后會由參與者變成旁觀者。?
 但術(shù)后醫(yī)院發(fā)生了命案,慌亂中,江豐和兇手的記憶提取憑證發(fā)生了調(diào)換。?
 所以在江豐恢復記憶后,兇手作案場景被移植到江豐的記憶中。?
 兇手為了防止案情敗露,決定設(shè)套將江豐殺害。?
 江豐腦海中兇手的記憶,是片段化分割的。而且所有的記憶重現(xiàn),全部是在夢境中,醒來之后再做進一步的推理。
 在電影里的這場懸念叢生的案件中,一共有兩個受害者,而這兩個受害者有一個共性,就是都遭遇了家庭暴力卻不知反抗,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而這種“窩囊”的表現(xiàn),也讓我們從心底里同情不起來,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令人無法想到的是,李慧蘭命案的兇手竟然是沈漢強警官(段奕宏飾),他小的時候,目睹父親經(jīng)常對媽媽家暴,但媽媽總是在父親“深刻懺悔”后改變心意。
 兇手小時候目睹父親經(jīng)常對媽媽家暴,但媽媽總是在父親“深刻懺悔”后改變心意。?他勸媽媽離開爸爸,但媽媽覺得至少還有他,還能繼續(xù)堅持。
 如此往復,小孩感覺只有媽媽的死才能永遠的解除痛苦——也包括自己的痛苦。?
 所以,小孩親手殺了媽媽——但完全不會因此自責。?
 這樣的病態(tài)心理,可以用佛洛依德的童年陰影理論來解釋——小時候所產(chǎn)生的心理陰影,可能會影響長大后的性格。?
 因此,兇手在看到李慧蘭受到與自己母親相同家暴、好言勸阻失敗后,毫不猶豫的殺死了李慧蘭。?
 同樣,沒有絲毫的悔意。
 李慧蘭的女兒李曉云,她就是沈漢強的翻版,在她看來,她媽媽跟誰在一起,都比跟爸爸幸福。所以她可以包庇殺死媽媽的沈漢強??梢姼改讣冶┦侨绾闻で撕⒆拥男睦?。
 導演陳正道說:不能以愛或者是以家的名義作出任何傷害,任何一點點都是家暴。
 《記憶大師》從社會學的角度給我們上了一課:?
 不要家暴!孩子需要一個美好的童年!?不要家暴,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