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
學術(shù)界不認可“潘金蓮”有歷史原型
長篇小說《水滸傳》廣為流傳,“潘金蓮”在民間成為一個壞女人的形象注解。本次庭審中,《清河縣志》是原告方的關(guān)鍵證據(jù)。潘氏宗親會潘孝林表示,廣東潘金蓮的起訴得到了海內(nèi)外潘氏宗親的廣泛支持,“還有潘氏族人寫了倡議書 ,試圖正本溯源,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和其丈夫武植。”
《清河縣志》記載,潘金蓮原型本人并非“不正經(jīng)的女人”,更不是蕩婦,而是賢良溫淑的大家閨秀、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文中寫道:“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時喚作大郎,少時聰慧,家貧,中年中進士,做了山東陽谷縣的知縣,相貌不俗,身材高大,為官清廉,為民除惡,鄉(xiāng)民送萬民傘。 武、潘共育四子,后世子孫徙至武那村,半數(shù)姓武。”但被告律師也在縣志中涉及“潘金蓮”的部分,找到了五個字“在清河傳說”,可見該材料作為史實來看,理由并不充分。
就此,記者采訪了南京大學文學院對古代小說很有研究的苗懷明教授,他一聽記者的講述后也是樂了:“其實我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有自稱周瑜后人的人給我寫信說《三國演義》里面把周瑜寫的那么心胸狹窄而且也不帥,其實我們周瑜很豁達、很帥的啊……還有自稱孫悟空后人、武大郎后人的。”
苗教授還告訴記者,他是中國金瓶梅學會理事,雖然潘金蓮這三個字非常有名氣,雖然常有人跳出來說她有原型,但其實證據(jù)沒有,論證也不充分,學術(shù)界是不認可這個觀點的。他認為,如果是現(xiàn)實中,有人用潘金蓮三個字來諷刺你,那是誹謗,但這是電影、小說,是文學作品,而且馮小剛和劉震云都是嚴肅藝術(shù)家,雖然現(xiàn)在人人都有說話的權(quán)利,但是這種案件無論是法理上還是學術(shù)上都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