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ta
我們正處于一個在線的世界,只有在本質上理解它,懂得審視它,學會使用它并保護好自己,才能發(fā)展。人工智能便如此,等待實現(xiàn)的若干年后,當我們都習慣于在線狀態(tài)時,就不會有人去糾結人工智能倫理道德這個問題了,正如人們不再會去刻意討論太陽為何懸掛在頭頂一樣。
人工智能并不是個薄弱的層面性意義,它糾纏在機器人與計算機的極速交融之中,將數(shù)據與運算合二而一,實現(xiàn)來自人類的思維傳遞。事實上,單體機械機器人從事勞力工作已經有數(shù)十年的歷史,至少在上世紀60年代,機械手臂已經開始取代裝配線上的汽車工人。而世界上第一臺超級計算機ENIAC誕生直至今日這個充斥互聯(lián)網的生活已有70年,而這兩者在分項進展上已然成效顯著,未來將持續(xù)研究此合成個體形態(tài),也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于1956年在達特矛斯會議上提出,從此,人工智能正式在科技舞臺展現(xiàn)它所擁有的神秘強大力量。
國際機器人聯(lián)合會(IFR)統(tǒng)計表明:2015年全球工業(yè)機器人銷量為24.8萬臺,同比增速12%。全球工業(yè)機器人本體市場規(guī)模從2013年的85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123億美元。其中,中國的工業(yè)機器人全年銷量累計6.67萬臺,占全球工業(yè)機器人市場份額超過四分之一,中國自2013年起連續(xù)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yè)機器人消費市場。顯然,未來機器人將會大規(guī)模進軍人類世界,取代人類工作。
直至今日,人工智能的能力發(fā)展已然定向。隨著機器人單項能力逐漸超越人類,并且比我們完成的更加完美有效率,甚至生產出超過我們人類極限的東西,就如阿爾法狗一樣,到那時人類將置于何種位置呢?
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哪些工作呢?
研究機構Forrester于2016年9月13日發(fā)布的研究報告上顯示,未來5年人工智能將取代6%的工作崗位,《經濟學人》也曾報道過一項覆蓋702個工種的調查,美國47%的人的工作在未來都有被自動化的可能,電話營銷員、會計審計、零售人員等職位很有可能全部由人工智能來驅動,而這些都是偏機械性勞動的工作和缺乏創(chuàng)造力、只在有限集合下做出判斷的工作。
也就是說未來會被人工智能替代掉的工作類型大概有這么幾種:
1、偏機械性勞動的工作,這種工作的類型、方式是可以被大量采集且最終被機器替代掉的;
2、缺乏創(chuàng)新、能在一個有限的集合下做出判斷的工作,比如說醫(yī)生根據監(jiān)測數(shù)值對病情的判斷,實際上是在一個有限集下做的判斷,這些是可以根據數(shù)據的收集,從而研發(fā)出算法的。
目前已上崗的人形機器人以下幾種:
機器人編輯
《紐約時報》機器人主編Blossom,負責預測哪些文章有可能會在社交網站上引起傳播,相應的給版面責任編輯提出建議,并且可持續(xù)24個小時工作不間斷。國內新華社也擁有了自己的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各類中英文體育和財經稿件都有它撰寫,繼美國、中國之外,韓國《金融新聞》也正式雇用一名人工智能記者,為的是將記者從復雜的重復化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酒店機器人
Henn-na是日本一家酒店提供了兩位機器人接待員,是由KoKoRo公司開發(fā)的美女,另一位則是造型有些勁松的恐龍接待員。另外,該酒店由也機器人組成服務團隊,其他機器人完成上餐以及清潔等工作,同時該酒店的房門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開門。
在美國,也同樣有酒店將擬人化的機器人用于服務行業(yè)。Savioke與喜達屋連鎖酒店功能為客人提供了這位機器人管家,包括皇冠假日酒店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可以幫你打開房門、送上早餐,對于活動不便的顧客來說尤為方便。
機器接待員
TMSUK在2005年研發(fā)的RIDC-01機器人的頭部是投影儀、而身體則是一臺真空吸塵器。這兩個看似不怎么樣搭邊的功能讓其成為了Aizu中心醫(yī)院的新接待員。它除了可以清潔衛(wèi)生,還可以提供問路服務,并且將圖像投影到身邊的墻上。
顯然上述中的機器人的功能特征都偏向于服務、輔助性的工作內容,也就是說未來重復性、可以依托大數(shù)據來做出判斷的工作必然會被機器人替而代之。而富有思想與交流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不會代替,譬如編程,因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由代碼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中主要依賴于大量的數(shù)據學習,算法工程師要面臨技術更新?lián)Q代,而程序是基于邏輯、基于對問題的描述,在自然語言理解還沒有突破的時候,需要描述一個需求才能寫程序和代碼,在這還沒有被突破的時候,是很難做到自動編程的。再者,代碼自己是要先創(chuàng)造自己本身,這是一個悖論。
回到初點,對于人口基數(shù)將可能越來越龐大的未來來說,工作崗位的缺失代表著人類生活競爭將會更加劇烈,機器人的存在是否影響導致了人類工作范圍和生存的空間的縮減呢?畢竟確保每個人擁有工作比生產足夠多的東西更難實現(xiàn)。
人工智能是我們幻想意識中一直渴望而恐懼的存在,一方面由倫理阻礙,另一方面則是需要面對失業(yè)恐慌。從短期來看,弱人工智能無法突破精度學習方法,它也僅是可能在單項能力上問鼎人類,可控制性強,擦槍走火對于數(shù)據嚴謹?shù)乃鼇碚f不太可能。即便還未達到強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高效仍會影響人類導致失業(yè)率增加,在未來的10年到20年中,50%-60%的工作是一定會被替代的,而且還會放大貧富差距,更多的工作機會被機器人剝奪。
失業(yè)率的爆增不會阻止前征的人工智能,因為相比生產工業(yè)、服務業(yè)的人口慘淡,科技技術類的企業(yè)公司在這個充斥著自動化的時代里更為吃香。就像全球最大的拼車服務公司Uber的CEO卡蘭尼克直接表露了對機器人發(fā)展的支持,Uber未來會成為一家機器人公司,也許在未來你打開Uber應用,就會等來一臺“機器人”接駕了。顯然,Uber欲想踏入人工智能領域進擊新時代,讓自動駕駛或是機器人將限制性的人工駕駛服務抹去,從而掌控機器人更好的服務人類。
最后,比起可能未來會被機器人擠走工作崗位與機會,更多人都會想先發(fā)制人翻身做機器人的操控者,這也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逐漸離開舞臺,轉型新生代互聯(lián)網行業(yè)是同等道理,譬如“黃色巨人”柯達,生了相機,卻死于數(shù)碼,固守城池并不是未來發(fā)展的最佳選擇,主動出擊才可能擁有致勝的機會,對于就業(yè)崗位來說也是如此。
微信公眾號:多少說(duoshaoshuo);轉載須征得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