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晉江一中高考生黃天祥和“幫扶小組”的新聞見報后,感動了不少晉江市民。
感動高考狀元連點5個“贊”
今年晉江高考文科狀元蘇琪紅與黃天祥是晉江一中同屆同學,昨天她把報道轉(zhuǎn)發(fā)到微信朋友圈,并連點5個“贊”。“第一次看到有人背著他上樓,我沒有太在意,但是當我頻繁地看到這一場景,而且還是同一批人在做這件事時,小伙伴的行為不僅讓我深受感動,更讓我十分欽佩。”蘇琪紅說。
昨天,晉江一中德育微信公眾號轉(zhuǎn)發(fā)本報報道,在校友中引發(fā)了不小的轟動。“作為一中校友,母校有這么正能量的故事,我感到很光彩。”晉江一中校友總會楊式湘理事長說,“幫扶小組”的作為體現(xiàn)了同學間的愛心、凝聚力,師生們在一個校園里學習生活,就像父母、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關(guān)愛、照顧,這樣的校園讓人向往,更讓人感到溫暖。
由于身體原因,黃天祥報考志愿時,在地域和專業(yè)選擇上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以超過本一31分的成績?nèi)胱x本二院校,雖心有不甘,但畢竟是一個希望的開始。“很感謝高中三年同學們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夠順利考上大學,我會勇敢地走下去的。很快,我們即將各奔東西,我想時間再長,我也不會忘了這份同學真情。”天祥說。
給力上學有困難部門將幫忙
昨天,晉江市關(guān)工委副主任陳龍琪看了三遍本報報道,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幫扶小組三年如一日的奉獻精神,十分可貴。尤其是在高考時,同學們?nèi)匀涣x無反顧地幫忙。”陳龍琪說,他準備在晉江市關(guān)工委簡訊上轉(zhuǎn)發(fā)這篇報道,如果天祥上學學費有困難,關(guān)工委可以幫忙;如果天祥在大學里遇到困難,關(guān)工委也愿意和泉州師院溝通,尋求支持,以幫助天祥更好地完成學業(yè)。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三年雖然不是一輩子,但也是漫長的一段日子,寫滿了年輕人之間最真誠的友誼,體現(xiàn)了質(zhì)樸的互助精神。晉江市委文明辦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幫扶小組”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社會在變好,道德在提高,年輕人在成長!吳喬澤等10名同學的舉動展現(xiàn)了晉江青年的風采。 (記者 陳海勇 董瑞婷)
讀者有話說
校園有溫度的真情故事,既點亮了美麗的一中校園,更溫潤著許多日漸荒蕪的心靈,也奏響了身殘志堅的勵志凱歌。
——羅山 黃旭升
不要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每一個鮮活的90后、00后,看好他們,就是看好我們的未來。我做志愿服務接觸的社工,大都是90后的年輕人,他們充滿愛心,樂于奉獻。
——紫帽 陳桂容
【江畔譚】另一場高考
中午偶然讀到新聞《這條上學路“非常10+1”》,情緒翻涌,感同身受,我覺得我必須敲幾行文字,必須為那108個堅硬的水泥臺階做些柔軟的注解和陳述。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以一種溫暖的方式,重復了1000多個日夜,他們以臺階為田,用腳掌作鋤,讓汗水灌溉,憑友誼堅持,勞時間記錄——一名行動不便的同學、十位自發(fā)幫扶的伙伴,他們每完成一個臺階就是一次驕傲,每完成一遍來回就是一部美麗人生。他們用愛耕犁成的不單單是發(fā)生在校園里的美麗故事,還是構(gòu)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磚瓦。
其實,這些高中孩子告訴我們,每個人需要懷揣一顆愛憫的心,我們生活著的世界才有溫度和熱情,每個笑容才能清澈和透明,每個跌倒的或陌生或熟悉的人才能從容地被扶起,每雙乞討的手才能獲得慰藉,每一場對話都不再需要揣摩其背后的意味深長。當然,我們走過每個漆黑的長廊也不會再有驚慌失措的回頭和膽戰(zhàn)心驚的影子。因為愛,是一種付出一種堅持,才是我們心靈所想抵達的狀態(tài)。
我想,吳喬澤、陳淇鑫等無私幫扶的同學,他們漂亮地完成了一場比高考更為重要的考試,便是人心向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張百隱(晉江市作家協(xié)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