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加上居住地多是獨門獨戶的樓房,孩子缺乏年齡相當的玩伴,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家雖有父母或者祖輩陪同,但仍然感覺無聊。假期里更是普遍與電子游戲、網絡為伴。如何破解新時代的“少兒社交難”?本報今起刊出系列報道進行探討。
“過年這幾天,親戚朋友串串門,孩子見到幾個小伙伴就撒歡了玩。但這以后,孩子又恢復到無聊狀態(tài)。”寒假已過大半,不少家長為孩子“宅”在家沒玩伴發(fā)愁。
在家不如幼兒園
家住國順東路黃興綠園小區(qū)的董格格今年6歲,在附近幼兒園讀中班。媽媽說,孩子性格活潑開朗,平時在幼兒園喜歡唱歌、跳舞,表現很活躍。但自從放寒假后,每天悶在家里,除了畫畫就是看電視,情緒有些萎靡不振。
這讓她很擔心:“本來放假是讓孩子輕松快樂的一段時間。但這幾天女兒竟然說,在家還不如在幼兒園好玩!”
董媽媽說,女兒有幾個幼兒園同班住在同一個小區(qū)里。若左鄰右舍串串門,孩子開心,家長也能“解放”一下,豈不兩全其美?但打電話聯系后,董媽媽很是失望:“其他孩子寒假都報了興趣班,小凱學畫畫和英語,友友上鋼琴課和多元智能課,空閑時間都湊不到一起,只好作罷?!?/P>
“我們報補習班,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讓孩子有個玩的去處?!庇延褘寢屨f,他們夫妻兩個都是“新上海人”,上海沒有親戚朋友,每當節(jié)假日孩子都很孤獨:“我們要么上幼兒園的托班,要么報名參加課外培訓,那兒孩子至少還找得到同齡人。”
獨門獨戶愁“獨生”
孩子缺少玩伴,已成普遍現象。
陳小懿媽媽是位“70后”,她很懷念小時候弄堂里的快樂童年:在家有姐姐一起玩,出門有左右街坊的小伙伴跳格子、踢毽子……玩出很多花樣。“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又都獨門獨戶,兒子沒伴,放寒假起,隔三差五就要到商場買玩具。新玩具玩不了兩天就覺得沒勁,又扔到一邊?!?/P>
家住安波路的李新怡爸爸說,寒假以來,只有過年幾天親戚朋友聚會,有幾個跟女兒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玩。其余時間,都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大人陪孩子:“我女兒5歲,天天要玩‘過家家’游戲。找不到伴怎么辦?小姑娘一本正經地說,我要跟爸爸‘結婚’!親戚朋友聽了都笑?!?/P>
“交往格局”不能缺
專家指出,孩子缺乏同齡玩伴,長期生活在成人世界里,會導致一些問題。
曾有學校進行了一項調查。關于假期生活主要內容,320名被訪學生中有280人選了做作業(yè),272名孩子選參加補習;學生們最喜歡的活動中,看電視、上網和睡覺占據前三位,很多孩子覺得“沒勁”。
孩子通過伙伴交往形成的人生經驗,是成人陪同無法替代的。父母和祖輩陪孩子玩時,多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唯一被寵愛的角色;而與伙伴玩耍時,則會自然形成“領袖”和“小跟班”,孩子能從中或努力爭取話語權或配合“聽命令”,獲得快樂體驗,這種“交往格局”是成人陪伴無法獲得的。而且,成人陪孩子,很多時候會附帶“寓教于樂”的功利目的,而小伙伴一起,則更容易獲得純粹的快樂,徹底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