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的寶寶身體比起正常的寶寶問題較多,需要特別的護理才可以和正常的寶寶一樣,除了對身體各方面能力的加強,爸爸媽媽還要對寶寶充滿愛心,加倍呵護。那么早產兒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一、早產兒存在哪些弱點?
1、吸吮和吞咽反射能力不成熟。
嬰兒是靠吸吮和吞咽來攝取奶液的,但是,早產兒吸吮和吞咽的協(xié)調功能要到34周才能成熟,這些功能如果不成熟,不僅會妨礙經口攝入的充足喂養(yǎng),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
2、胃容量小。
早產兒胃容量很小,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也不成熟,兩者之間缺乏協(xié)調的活動,其收縮幅度、傳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約肌壓力均是降低的,胃的排空也較慢,因此,早產兒比足月兒更易發(fā)生胃食管反流。
3、胃腸動力不健全。
胃腸道的蠕動促進食物在胃腸道的消化,早產兒胃腸道動力不成熟,胃腸蠕動往往很弱。胎兒年齡小于31周的早產兒,小腸蠕動幅度低,而且收縮也無規(guī)律,幾乎沒有推進性活動,只有隨著胎齡的增加、胃腸功能的成熟,蠕動的頻率、振幅和時間逐漸增加,才能將食物向下推動。這就是為什么小早產兒更易出現(xiàn)腹脹、胃潴留等喂養(yǎng)不耐受問題。早產兒結腸動力也不成熟,當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時,常可出現(xiàn)類似于巨結腸的動力性腸梗阻。
4、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在腸道起著重要的吸收和消化作用的是一些消化酶,早產兒這些酶類分泌少,而且活性液較低,對于營養(yǎng)素蛋白、脂肪、糖的吸收和消化有一定的影響。如乳糖酶在36周時才能達到足月兒水平,因此早產兒常有乳糖不耐受問題。
5、腸道免疫功能不正常。
正常的胃腸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可以防治細菌的合并侵入,如胃酸、腸黏膜、腸道抗體等,早產兒胃酸低、腸黏膜滲透性高、腸道抗體能力弱,因此早產兒容易發(fā)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二、早產兒的護理方法
1、早產兒皮膚膚嬌嫩,身體脆弱
。當早產兒能自己吮奶并保證每日吸入量;在室內溫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體溫;體重每日增加10—30克,并達到2300克以上;無并發(fā)癥;不須吸氧,無貧血及其他營養(yǎng)缺乏等疾病癥狀,即可出院。
2、注意保暖:
對早產兒要注意保溫問題,但保溫并不等于把孩子捂得嚴嚴的,在家庭護理中,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4-28℃,室內相對濕度55%—65%之間,如果室內溫度達不到,可以考慮用暖水袋給孩子保溫,但千萬注意安全。嬰兒體溫應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測體溫1次如最高體溫或最低體溫相差1℃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保證體溫的穩(wěn)定。
3、洗澡:
當嬰兒體重低于2.5千克時,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嬰兒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皺褶處。若體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達100毫升時,可與健康新生兒一樣洗澡。但在寒冷季節(jié),要注意洗澡時的室內溫度和水溫。
4、皮膚要勤清潔:
很多家長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認為早產兒體質弱,怕感冒,就給他減少洗澡次數(shù),其實早產兒的皮膚薄,更容易受細菌感染,清潔顯得更為重要。廣東氣溫高,即使是冬天也可以通過開暖氣等來保證室溫,沒必要擔心孩子會感覺冷。清洗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其褶皺部位,屁股每次換完尿布后要及時用清水清洗并擦干??谇灰脹鲩_水清理,防口腔感染。
5、精心喂養(yǎng):
早產兒更需要母乳喂養(yǎng)。因為早產母親的奶中所含各種營養(yǎng)物質和氨基酸較足月兒母乳多,能充分滿足早產兒的營養(yǎng)需求;而且早產母親的奶更利于早產兒的消化吸收,還能提高早產兒的免疫能力,對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媽媽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適合喂養(yǎng)孩子,要想辦法讓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辦法讓孩子出院后吃到母乳。
6、多進行撫觸和語言溝通,給孩子一些愛的傳遞:
早產兒待病情穩(wěn)定后即可開始撫觸療法,經過一定時間按摩,可以使嬰兒的攝入奶量明顯增加,頭圍、身長、血經蛋白、體重均明顯增高。撫觸對早產兒生長能帶來諸多益處,可作為早產兒時期綜合干預措施之一。撫觸是一種被動式的運動,皮膚的接觸能刺激觸覺神經、運動神經等的發(fā)育,利于大腦發(fā)育。
7、防止感染:
除專門照看孩子的人(母親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讓其他人走進早產兒的房間,更不要把孩子抱給外來的親戚鄰居看。專門照看孩子的人,在給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時,要換上干凈清潔的衣服(或專用的消毒罩衣),洗凈雙手。母親患感冒時應戴口罩哺乳,哺乳前應用肥皂及熱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