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有9年教齡、3年基層行政工作經(jīng)歷的專職思政課教師,站上講臺面對學生,仍會因責任而感到緊張。又到開學季,如何為大學生上好第一堂思政課,是我整個假期都在思索的問題。
老師把思政課講得“有知有味”,學生才會有更多收獲。這其中,“知”是思政課所講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提供思想上的健康食材,“味”指教學技巧和方法,以吸引學生吸收營養(yǎng)。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認識到,立足教學崗位潛心鉆研、增強實效,思政課也能成為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為托舉個人夢想添一份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對于授課內(nèi)容,教師自己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若知識儲備不夠,教學必捉襟見肘,無法游刃有余。為上好一節(jié)《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chǔ)》,我會查閱大量圖書音像資料,到馬列原著中找尋理論之根,到現(xiàn)實問題中對接社會關(guān)切,到名校名師慕課中聆聽體味……把理論講出時代感,將學生敬而遠之的“大道理”轉(zhuǎn)化成他們樂于接受的“小表達”,課堂效果才能出彩。
思政課教師大多有過“臺上滔滔不絕,臺下渾然不覺”的體驗,這往往與教學方法呆板枯燥有關(guān)。一堂立體豐滿的思政課應該像精心設(shè)計的旅途,步移景換,處處驚喜。我常將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十分鐘辯論、隨堂調(diào)查等設(shè)計在一堂課中,要求自己既當演員又當導演,既當主角又當配角,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有學生留言:“老師套路太深,上課無法分心。”此外,我還將新媒體技術(shù)應用于教學實踐。比如,利用優(yōu)質(zhì)慕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運用網(wǎng)絡(luò)交流平臺延伸教學時空,建立思政課微信公眾號加強互動,等等。
今年是教育部確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zhì)量年”。感染力、親和力、針對性、獲得感,堪稱提高思政課質(zhì)量的努力方向。也應看到,現(xiàn)實中,由于受學時、經(jīng)費等限制,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其實,拓展實踐教學是必要延伸。只要主動作為、敢于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組建理論社團、參加公益活動、暑期社會實踐等都可以納入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古人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一名專職思政課教師,深感任重道遠。不斷豐富學識素養(yǎng)、全面提升教學技能、矢志增強人格魅力,是思政課教師必須久久為功的必修課。傳遞理想信仰、播撒理性力量,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人生驛站,既是時代賦予當代教師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我一直以來奮力追尋的夢想。沐浴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風,不斷增強自身本領(lǐng),以中國夢激揚青春夢,就一定能書寫思政課的精彩篇章,去點燃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