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總能喚起人們深藏在心中的記憶。就像改編后的《南山南》,悠揚而感傷,勾勒出多少人的花樣年華。“80”“90”“00”,三個相隔并不遙遠的年代,卻在幾代大學生的青春歲月里留下了不同的音樂烙印——
三個年代的多重旋律
80年代的大學校園
現(xiàn)在,王鶴還會不斷想起1980年,17歲的他走入山西大學時的情景。娛樂方式單調(diào)的年代,他把所有消遣都寄托在每天12點學校廣播臺的流行歌曲上。那時,廣播臺幾乎每天都會播放李谷一的《鄉(xiāng)戀》,時至今日,王鶴依然清晰地記得每一句歌詞。
提及20世紀80年代風靡校園的歌曲,鄧麗君是絕對不能繞過的。大學生們常常在寢室里圍坐在一臺破舊的錄音機前,伴隨錄音機磁頭旋轉(zhuǎn)時發(fā)出的“吱吱”聲,傳來《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我只在乎你》那醉人的旋律……這些旋律伴隨著王鶴和室友們度過了許多個夜晚。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這首《我的中國心》,對于20世紀80年代走入復旦大學的劉立國來說,是學生時代的最愛:“它唱出了億萬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1986年走出大學校門的王平,后來在電視臺做了四年音樂節(jié)目制片人,他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的前五年,鄧麗君、劉文正頗為流行,后五年則加入了齊秦、蘇芮、羅大佑等歌手。
90年代的大學校園
1990年,18歲的張敏帶著她最愛的《青蘋果樂園》走入大學校門。這首歌的演唱者“小虎隊”,是那個時代最閃亮的音樂組合。時隔多年,在2010年央視春晚,張敏所期待的“小虎隊”再度“合體”時,她的記憶又泛起漣漪。
1992年,馬建剛進入膠東的一所大學。入學時購買的一臺錄音機成為陪伴他四年的“寶貝”。和很多人一樣,馬建剛的磁帶全是校園民謠。
1994年4月,《校園民謠1》專輯推出,在大學校園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這張專輯收錄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經(jīng)典作品,它們的創(chuàng)作者高曉松、老狼幾乎一夜成名。
那時,聽校園民謠,讀北島、海子,幾乎成為女孩的擇偶標準。
20世紀90年代,王平正在擔任音樂節(jié)目的制片人。他告訴記者,以四大天王為首的香港音樂與老狼、高曉松為主的大陸校園民謠齊頭并進,成為那個年代里的主旋律。
00年代的大學校園
二十世紀末,一個“吐字不清”還愛??岬母枋?,闖入了年輕人的世界。當時,正在東北念大學的劉燁帥的mp3里,裝滿了周杰倫的歌曲。他最愛和同學們?nèi)バ@附近的KTV,《雙截棍》《七里香》《簡單愛》等,成為他們的必點曲目。
2006年上大學的李嘯洋則表示,伴隨著音樂的多樣化與國際化,每個人聽歌的興趣不再像過去那么集中。從初中開始,除了聽周杰倫、王力宏等,他還喜歡聽國外的HOT、后街男孩之類的音樂組合。上大學后,他還愛過蔡健雅、陳綺貞等比較“文藝”的歌手……聽得多了,他反而很少對某一首歌“情有獨鐘”。
是什么撥動了你的“心弦”
20世紀70年代末,當大學的校門重新開啟,迎來的是一代經(jīng)歷了磨難的年輕人。詞作家、導演甲丁說,他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時,驚訝不已——音樂還能這樣寫、這樣聽、這樣唱?鄧麗君的音樂教會了很多人用心去表達,她的歌聲為國人的情感表達找到了另一種方式。
53歲的王鶴至今仍保持著愛聽歌、愛收集不同版本歌曲的習慣。他說,如今他車里經(jīng)常放的歌曲,依舊是80年代的歌,每每聽到倍感親切。“那是一個充滿希望、朝氣蓬勃、人心向上、信仰堅定的時代。改革開放剛開始,大家都對美好生活有著嶄新的愿景?!赌贻p的朋友來相會》寫得好,特別能反映我們當時的心境——‘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二十年的時光匆匆走過,馬建剛依然清晰地記得,上大學時愛聽的一檔廣播節(jié)目——《耳聽八方音樂城》。這個節(jié)目是當時男生宿舍里“臥談會”的背景音樂,“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從這個節(jié)目中聽到的”。臨畢業(yè)時,他拿起電話為即將各奔東西的室友點播了一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剛放了不到四五句,大家都哭了”。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我們接觸到的外來事物逐漸增多,同時‘包分配’的取消,也讓大學生開始面對現(xiàn)實,也更加關注個體情感。”王平說。
21世紀初,面對日趨多樣的流行選擇、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年輕人的個性得到充分釋放。喜歡周杰倫的劉燁帥會模仿偶像??岬臉幼?,塞著耳機沉浸在音樂世界里。為了報名參加選秀節(jié)目,劉燁帥也曾組織過樂隊,通宵狂練吉他……
音樂人高曉松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只要大學還在招收年輕人,那么他們就一定會去唱歌、去戀愛、去傷感。
在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吳帆看來,音樂會沉淀為成長過程中無法分離的一部分。當年那些對理想的堅持、面對困難時的掙扎、對愛情與友情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種種心緒融進難忘的旋律里,一起注入生命,陪伴并滋養(yǎng)著人們的成長。
吳帆強調(diào),“這些歌曲不僅是個人心路歷程的寫照,也印有深深的時代背景。我們常說,一首歌曲可能記錄下一代人的夢想與追求。現(xiàn)在再聽到那些耳熟能詳?shù)母枨?,我們自己青澀、純真的美好年華,與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一起撲面而來,不僅觸動了我們內(nèi)心的溫暖,也迸發(fā)出巨大的前進力量。”
青春的溫暖從未離開
“大學生群體活躍、敏感、包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他們無疑是流行文化的主力軍,是受眾、傳播主體,更是創(chuàng)造者、引領者。”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吳合文指出,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可以通過這個群體的文化選擇來印證、實現(xiàn)。
從群體性接受鄧麗君、羅大佑,到一大批校園民謠歌手出現(xiàn),再到十年之后,周杰倫、王力宏輪番上場,大學生們接受、見證了一撥又一撥的音樂發(fā)展與流變。在吳帆看來,人們通過歌曲所表達的內(nèi)容是多元且豐富的。
“不管什么時代,在流行文化方面,大學生從未缺席。”王平舉例說,80年代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精英意識強烈,但礙于當時相對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他們的參與往往是一種主動選擇、被動收聽。所以,當時的大學生抱著“磚頭機”追歌,成為一種常態(tài)。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出現(xiàn)了一個新群體——校園歌手。宋柯、高曉松、老狼等人,已經(jīng)直接參與到了當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從無到有,個體創(chuàng)作在這十年中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當然,最顯著的變化在于2000年以后,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帶來的巨大影響。”王平認為,現(xiàn)在不再可能出現(xiàn)那種大學校園里“全民性”追星于一個人的盛況,流行的速度變得更快,選擇也變得更多了。
“如果說,20世紀的社會與校園信息交互過程存在延時的話,那當下的社會和校園對于流行音樂的跟進速度幾乎完全同步。”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院長余政儀強調(diào)。
“從追星者到創(chuàng)造者,大學校園里彌漫著的青春亞文化,在互聯(lián)網(wǎng)開放的內(nèi)容生產(chǎn)方式的幫助下,大學生獲得了更自由的表達平臺。”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教師王黔認為,“《南山南》本就是一支首發(fā)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歌曲。在多校改編《南山南》這一事件中,每個學校都把自己學校的‘個性’寓于其中,將全新演繹的歌曲發(fā)布到網(wǎng)上,大家在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轉(zhuǎn)發(fā)、評論,使其成為一場輿論狂歡??梢哉f,這個時代,人人都能夠吸收、消化、解構(gòu)歌曲等文化元素,經(jīng)新媒體傳播后使其成為影響大眾的力量。這恰恰說明,現(xiàn)在的文化生產(chǎn)方式、文化傳播陣地、文化選擇的態(tài)度與三十年前大不相同了。”
“青春中的明亮、柔情、掙扎、稚嫩和沸騰,都通過這些風靡校園的歌曲表達出來,歌曲成了青春的一個載體,不僅讓人生更加豐滿,而且也成為美好青春的深深印記。”吳帆說。
“三十年來風行在校園的音樂,不管具有怎樣的時代特征,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只有貼近人心才能成為經(jīng)典作品。”余政儀認為,包括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在內(nèi)的文藝創(chuàng)造不但要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還要關注年輕人的內(nèi)心成長,將文化創(chuàng)造的正能量撒播開來,引領一代代年輕人積極向上。
?。ū緢笥浾?晉浩天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