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銀幕下看到的老家
我是在8年前從通化來到北京的。那時,這個吉林南部城市有兩家電影院:“長白山”和“東方紅”。它們構(gòu)成了當時通化市居民的主要文化生活場所。
小時候,我們這些小朋友手牽手走過紅旗橋,跨過渾江,就能到長白山劇場。那里的座椅是木質(zhì)的,很硬,坐起來很不舒服。劇場只有一個上下兩層的大廳。在我小學高年級時,更新的“東方紅”劇場搶了“長白山”的客源,那里的紅色座椅坐上去軟軟的,我們更喜歡。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的頭十年,我與通化寸步不離。在我的視角里,這座城市近20年里變化不大。唯一稱得上變化的,可說是“國際大品牌”肯德基入駐通化,常常人滿為患。而這些電影院在我們生活中的痕跡越發(fā)淡了。
等上了大學,我陰差陽錯學了電影藝術(shù),才正兒八經(jīng)去“院線”觀影。剛上大學時,同學喜歡交流彼此的家鄉(xiāng)。那時,除了葡萄酒和醫(yī)藥城,我覺得通化沒什么可說。
而后,離開日久,我才更有興趣去了解我的家鄉(xiāng)。原來東方紅劇場的主營業(yè)務一直是二人轉(zhuǎn)。原來通化還曾是偽滿洲國的“首都”。
“17.5影城”,是進入通化市的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院線,有7個影廳。每次假期回來我都會約朋友去看電影。通化提供給年輕人的娛樂項目不算多,吃飯唱歌的基礎上,“17.5”的到來,給我們加上了一項活動:看電影。
可是它也有讓我痛苦的時候。比如我在網(wǎng)上隨手買了張引進片的票,開場后發(fā)現(xiàn)竟然是國語配音而不是英文原聲。暑假去這家影城在“東方紅”劇場對面的分店時,它的地面濕濕的,空調(diào)還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