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4個月過去了,志愿者張娟依然清晰地記得暑假經(jīng)歷的一幕幕場景:二年級的曹歡站起來挨個對志愿者哥哥姐姐說“××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7歲的岳鵬寫下“月月鳥”,然后一本正經(jīng)地對志愿者說,這是“鵬”字;還有當?shù)匾晃粓F干部在志愿者離開前拍著她的肩膀說:“孩子們需要你們。”
這些給張娟“不同一般力量”的細節(jié),發(fā)生在今年7月21日到8月4日。此間,2016暑期“快樂學校”四川省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行動在四川省的10個縣舉行。炎炎烈日下,包括張娟在內(nèi)的來自全國69所高校的210名大學生志愿者陪伴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暑假。
“快樂學校”的“經(jīng)”需要自己取,有些經(jīng)驗要自己去摸索
作為志愿者,出發(fā)之前,特別是自己被選為所在服務隊隊長的時候,成都理工大學2015級廣播電視專業(yè)的張娟感覺到“很迷茫”。明明感覺自己有了一份責任,明明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卻又不知道該從哪里著手。她覺得自己活脫脫就是一個“三無隊長”:沒有志愿服務的經(jīng)驗、沒有隊長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沒有明確的行動目標。
“快樂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行動,自2010年7月啟動以來,已經(jīng)舉辦了11屆的公益行動,吸引了來自海內(nèi)外113所高校的近2000名志愿者。其中不乏多次參加“快樂學校”的老志愿者,一位志愿者甚至參加了6次。
不過,大多數(shù)志愿者和張娟一樣,是“新手”。眼看著離志愿服務開始的日期越來越近,“三無隊長”心里很著急,去找了學校里之前參加過“快樂學校”的“前輩志愿者”取“經(jīng)”。“前輩”談了情懷,講了人生道理,最后用一句“同志仍需努力”來升華了主題。“三無隊長”一個勁兒地點頭,也想明白了有些“經(jīng)”需要自己取,有些經(jīng)驗要自己去摸索。
在“快樂學校”,即便是沒有經(jīng)驗的志愿者,也是有備而來的。主辦方在報名階段就對志愿者提出了要求,志愿者能否入選取決于能否提供一個漂亮的志愿服務策劃書。
2015年春季學期期末考試過后,離“快樂學校”啟動還有十來天的時間。張娟從4個方面開始做準備:一是和服務地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下兩鎮(zhèn)以及本組志愿者的對接聯(lián)系;二是在學校參加了一場急救培訓;三是對隊員進行了分工;四是完成了一份詳細的志愿服務計劃。
“紐扣”和“潤滑劑”
作為一支由7名隊員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隊長,張娟把自己定位成一顆“紐扣”、一劑“潤滑劑”。
從“紐扣”的角度,她將服務地與“快樂學校大后方”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隊員與孩子們聯(lián)系起來。她體會到,這種聯(lián)系是雙向的,所以隊長的上傳下達顯得十分重要。每天設定鬧鈴提醒自己反饋當天的志愿服務狀況,早起和大家錯開洗漱時間,寫好服務日記,做好工作記錄,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情是張娟每天的基礎工作。
過了兩三天后,張娟開始享受這種狀態(tài)。一起和隊友回憶一天的課程和家訪,一起總結工作中的不足,一起玩游戲,一起夜談。她說,自己的生活每天過得簡單充實有趣。
隊長的另外一個作用是“潤滑劑”。張娟說,“潤滑”的作用體現(xiàn)在隊員與隊員之間、隊員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
張娟記得一個“容易發(fā)怒,和同學相處不好”的孩子,通過與童伴媽媽的交流才知道,這個孩子的家庭特殊,10多歲才上二年級。怎么辦呢?志愿者們?yōu)檫@個孩子的問題專門討論了一個下午,后面決定每天輪流找他聊天,教他唱歌、下象棋等輕松的課程。一周下來,孩子漸漸變得不那么難相處了,每天早晨都主動向志愿者問“早上好”。
張娟認為,主動與隊員溝通同樣十分必要。“傾聽他們的想法,結合自己的方案,不斷優(yōu)化,使隊伍協(xié)調(diào)高效。志愿服務過程中,主動去發(fā)現(xiàn)隊員的長處,讓他們在團隊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被需要,也是隊長‘潤滑劑’工作的重要體現(xiàn)。”
15天的服務時間里,張娟和隊友們收獲了不一般的友誼。結束服務返程時,張娟正拖著箱子向車里走,手機響起了短信提示音,原來是隊友倪啟萍給她報平安:“我到家了。很開心遇見你們,你做得很棒。”
張娟說:“在獨自等車的兩小時里,我不斷地回憶起我們第一次見面的場景,一起走路的背影,一起學過的舞蹈……那些一起上課、家訪、吃飯、睡覺、流淚的經(jīng)歷,都是刻骨銘心的。”
“作為個體的‘我’能做的很少,但作為團隊的‘我們’能做的很多”
2016年夏天舉辦的這場“快樂學校”四川省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行動,依托四川各地的“同伴計劃”項目點。“快樂學校”志愿者和“童伴媽媽”們一起陪伴留守孩子們過暑假。
“童伴計劃”是由共青團四川省委聯(lián)合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實施的留守兒童關愛項目,在首批試點期間,四川省10個縣的100個村分別選聘、培訓一名“童伴媽媽”,并建設和運營一所“童伴之家”,首批項目將惠及10個縣100個村共3.5萬名留守兒童。
在“快樂學校”舉辦期間,“童伴媽媽”就是志愿者的大伙伴。有一次,張娟身體不舒服,“‘童伴媽媽’專門給我熬了粥,醫(yī)務室的爺爺也送來了藥,隔天還讓我去找他復診。”張娟說,“那15天收獲的善意太多了。他們用最簡單、質(zhì)樸的方式接納我們,我們很感激。 ”
“村里不少年邁的爺爺奶奶都讓孩子給我們帶來蔬菜,很多我們都還回去了,但還是有家長執(zhí)意讓‘童伴媽媽’帶給我們,‘童伴媽媽’也常給我們送來做好的飯菜。”張娟說,她們?nèi)绻ユ?zhèn)上買東西,村里的車主也從來不收她們的錢。
志愿者感觸最深的是孩子們的生存狀態(tài)。在一個特困孩子家里家訪的時候,一位志愿者忍不住哭了。張娟感慨道:“我感覺自己沒有計劃好,站得又低,沒有辦法去體會和改變孩子的命運。”
她同時認識到,孩子的成長常常受限于家庭教育,因此幫助孩子要從家庭開始。后來,志愿者們增加了家訪的頻次和時間,由每天家訪一家變成兩家,他們把孩子按照家庭住址分開,先走遠的,下午回來以后再去近的地方;家訪時間也由剛開始的3點30分開始,提前到了2點30分左右,晚上則是幾點訪完就幾點回住處做飯。
“快樂學校”分享交流會上,張娟說:“作為個體的‘我’能做的很少,但作為團隊的‘我們’能做的很多。”在“童伴媽媽”的幫助下、隊友的配合下和孩子的鼓勵下,張娟說,自己從一個“三無隊長”變成有收獲、有感動、有成長的“三有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