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座談會上指出:“這在世界上只有我們黨和國家能夠做到,充分彰顯了我們的政治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時任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回憶——
1996年9月,我到北京領回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任務。
同年10月,福建成立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擔任組長。他明確表示:“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是一項政治任務,要堅決完成。”
同年11月,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第一次聯(lián)席會議召開,簽署了對口幫扶協(xié)議書。
有一天,習副書記把我叫去,他說協(xié)議也簽訂了,寧夏究竟是個什么樣呢?你帶幾個人去看看。
1997年3月,我?guī)ш牭綄幭哪喜康奈骱9痰貐^(qū)走了7天,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老百姓真苦。農民冒著細雨排隊一整夜,只為將土豆賣給縣里唯一的企業(yè);孩子上課的教室沒有門,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沒教室,老師用樹枝在地面上寫字來教學;水是咸的,一點水要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沒水洗澡……
我把西海固的困難情況拍成短片帶回來向習副書記匯報,他專門邀請其他省領導一起觀看,商量對口幫扶的措施,由此可見他對閩寧協(xié)作的關切之深、思慮之周。
一個月后,習近平到寧夏參加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第二次聯(lián)席會議,還去西海固考察了6天。他說窮地方他見過也住過,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好多年了,仍有那么窮、那么苦的地方,內心受到很大的沖擊。
確定了要扶,還得想好怎么扶。那次聯(lián)席會決定,把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到建學校、坡改梯、移民吊莊、菌草扶貧等項目中,這些都是西海固群眾最迫切希望解決的民生問題,也是我們在福建扶貧實踐中總結出來行之有效的做法,把錢用在刀刃上。
在調研西吉移民搬遷的吊莊玉泉營時,習近平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吊莊”是寧夏的詞,意思是把這個村從那兒吊到這兒,福建叫移民。要從西海固移民到銀川,投資很大,他建議搞一個試點,打造成具有樣板意義的閩寧協(xié)作示范村,讓移民遷得出、穩(wěn)得住、致得富。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就在銀川城外永寧縣的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奠基當天,習近平還專門發(fā)去了賀信。去年習總書記專門考察的閩寧鎮(zhèn),就是升格的閩寧村,已經從當年只有8000多人的貧困移民村發(fā)展成為擁有6萬多人口的“江南小鎮(zhèn)”,當年的干沙灘已經變成金沙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20倍。
20年前的寧夏之行,習近平還特地邀請了多位福建企業(yè)家同行,希望企業(yè)家到那里找市場、搞開發(fā),結成聯(lián)合體,共同發(fā)展。
現(xiàn)在,在寧夏的閩商有4萬多人,企業(yè)總資產已達800多億元,年營業(yè)額約200億元,上繳稅收約1億元,安置當?shù)貏趧恿蜆I(yè)3萬多人。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扶貧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