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普奔!時隔十年!2018年4月,世界經(jīng)典原版音樂劇《貓》將在深圳首演,今年11月15日深圳站首輪售票正式開啟!可以說是很羨慕很羨慕深圳小伙伴了!
如今的《貓》譽貫全球,好不好奇它在誕生之初有什么故事呢?
時光閃回到36年前,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站在新倫敦劇院的舞臺旁,一邊看著臺上穿著緊身衣和護腿、打扮成貓的演員進行最后排練,一邊期待著自己的新作《貓》第一次預演。但內(nèi)心深處,他仍在不斷問自己:“我創(chuàng)作這部劇是不是瘋了?
當時很多人,不管是圈內(nèi)人還是西區(qū)觀眾,都認為這部劇根本沒有劇情。韋伯自己也承認,人們都覺得自己團隊里是一群瘋子。36年飛轉(zhuǎn)而過,《貓》儼然已成為音樂劇歷史上不可不提的經(jīng)典之作。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走入劇場,欣賞這部“瘋子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戲”。
每個新版本問世,都是對前人的革新,這部瘋子創(chuàng)作出來的《貓》更是如此。近兩年,我們看到了流行樂歌手登臺唱響《貓》中的經(jīng)典橋段,也看到了“搖滾貓”開始唱嘻哈樂。如果乘著時光機看看這部劇創(chuàng)作之初的樣子,又會有什么故事呢?
1972年,韋伯在機場候機,走進一家機場書店,隨手拿起這本著名詩人T.S.艾略特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詩集《老負鼠講述的世上的貓》。 他在飛機上翻閱,回想起童年,原來媽媽給自己讀過?;鸸怆娛g,他腦子里迸發(fā)了靈感,“如果為這部作品譜曲,讓它成為兒童的睡前音樂如何?
之后近十年的時光悄然溜走,韋伯終于決定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與制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一拍即合,可是他們之前常合作的投資者卻say no,“直到首演那天才從200個不要命的家伙那湊足資金”卡麥隆回憶道。
韋伯還找到了導演特雷沃·努恩(Trevor Nunn),希望二人可以將這本兒童詩集創(chuàng)作成為一部完整音樂劇。努恩和韋伯第一次排練,在他們手中的不過是些片段性的歌詞和歌曲,遠遠達不到一部音樂劇的要求。直到排練日程過半,二人依然沒有看到事情的轉(zhuǎn)機。
未曾想,當艾略特的遺孀找到韋伯和努恩時,曙光出現(xiàn)了。艾略特夫人帶來了詩人的手稿,里面描述了詩人腦海中曾無數(shù)次閃回的一個畫面,一只風燭殘年的老母貓游蕩在街頭,而在很多年以前,她曾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由于這個片段過于憂傷,沒有被收錄到最終出版的詩集中,但卻成為了日后音樂劇《貓》的靈魂故事——魅力貓格利澤貝拉(Grizabella)的原型。
故事梗概完成后,努恩總覺得這部劇還缺少一個高潮的歌曲,即為“11點鐘時刻”。
在很多音樂劇臨近11點鐘時,都會有一首激動人心的靈魂歌曲,將劇情推向高潮。
韋伯最開始不以為意,但最終仍被努恩說服。他花了一整晚的時間,在房間里思考這首歌曲究竟應該呈現(xiàn)出怎樣的面貌。
第二天,韋伯找到努恩,在鋼琴上為他演奏出了一首歌曲,彼時這首歌還僅僅是個旋律,沒有填詞也沒有編曲。當努恩聽完后,認真地對韋伯說道:“記住這個日期,記住這個時刻,因為此時此刻,一首即將轟動世界的歌曲誕生了。”這就是第二幕中直擊靈魂的歌曲《回憶》(Memory)。
韋伯和努恩也曾擔心過,音樂劇《貓》是否會成為劇場里的一個災難。然而在英國和美國,乃至于全世界的演出證明了,《貓》的誕生是音樂劇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貓》的首演版本獲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nèi)的2項奧利弗獎,在美國橫掃7項托尼獎。而這部走過全世界的音樂劇,也即將重返中國,2018年在中國的多個城市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