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電影《心花路放》播出,其中由郝云原唱的一首插曲《去大理》瞬間火了。但是,要說起“火”的話,2013年郝云個人第三張專輯的同名主打歌《活著》則比《去大理》更要為人熟知。本期,碎樂app《一人一首成名曲》就采訪了郝云以及這首《活著》背后的故事。
酷愛玩車的郝云,在一開始就跟大家介紹了他們車隊的據(jù)點以及珍藏的愛車“老幸福”,“車”是他熱愛的生活的一部分,音樂也是。“寫歌首先就是要讓自己舒服了”,郝云說道,在他的《活著》里面,很真實直白地寫出了“蘋果手機”“阿迪”“耐克”這些東西,也許有些媒體出于避諱不會播出,但是這些恰恰成了他歌曲的符號。
聊到成名曲,郝云直言如果從這些年演出和現(xiàn)場反饋來看,《活著》肯定是最有代表性的。在《活著》當中,郝云提到了吉普車,將自己“玩車”的熱愛也寫進了歌曲里。因而在《一人一首成名曲》中,也將“車”融合進來。據(jù)郝云介紹,他們的車隊也有過不少明星大腕參加,比如李晨,就跟他一起去過美國?;氐礁枨旧?,郝云坦言,當初《活著》的錄制很順利,但是到了混音部分卻前后改了11個版本。因為當初請了美國的混音師,因為不理解歌曲的中文意境,導致混出來的前10個版本都不是郝云想要的。2012年,郝云寫了《活著》,但是歌曲卻到2013年才發(fā)行。他第一次在上海迷笛音樂節(jié)唱了《活著》,當他相隔一周后在北京迷笛音樂節(jié)再唱的時候,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臺下已經(jīng)跟著大合唱了。短短一周,《活著》火了。
音樂的魅力,也許就在于只要唱到人們心里,得到共鳴,就會被廣泛傳播,不需要什么宣傳,《活著》就是這樣。郝云的歌曲,如同他的性格,不管是唱歌,還是開車。他也坦言,你是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歌曲。用真實的態(tài)度做音樂,才能創(chuàng)作出代表自己的歌曲。紀錄片中,大段鏡頭特寫了馳騁的吉普車和飛揚的沙子,而片子的最后,伴著《活著》出現(xiàn)了筆直的公路和轟鳴的摩托車。這就是郝云所熱愛的。本期碎樂《一人一首成名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郝云,也明白唯有真實做自己熱愛的一切,才可能有之后的“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