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競演的角度,袁婭維在這次《歌手》的舞臺,其實并不算特別成功。畢竟在進行到第三期時,袁婭維就因為排名最后而被淘汰。關(guān)于競演排名合不合理這種事情,在這里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音樂這東西,即使上升到專業(yè)層面,都沒有一個刻量化的標準,用以精確評判出其中的多少、好壞。不過,雁過留痕、風過留聲,袁婭維匆匆的來、匆匆的走之間,除了自己站在《歌手》的舞臺演唱過這個事實之外,也不是沒有其它的收獲。無論是對這個舞臺,還是對她自己而言。
很多人對參加《歌手》(包括之前的《我是歌手》)的歌手,總喜歡用好或壞這樣的評判,簡單粗暴地概括他們的發(fā)揮。誠然,《歌手》的舞臺是一個競演的舞臺,有著競技的成分,但歌手畢竟不是運動員,單純就是來拼冠軍的。很多歌手踏上這個舞臺,其實都有著自己的目的,比如單純的想在大舞臺唱歌,比如想通過這個大舞臺證明自己,比如以此當成自己復出的轉(zhuǎn)折等等。那么對于袁婭維來講,《歌手》這個舞臺又代表什么呢?我覺得還是創(chuàng)“新”。
之所以為新這個字打上引號,就是因為袁婭維的創(chuàng)“新”,有著更復雜的涵義。首先,這個新是更新的新,比如她在第一期節(jié)目選擇演唱《阿楚姑娘》,在第三期節(jié)目翻唱《蒙娜麗莎的眼淚》,多少都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因為在很多人眼里,袁婭維不就是那個唱歌洋氣,而且特別擅長靈魂樂、放克樂和爵士樂等節(jié)奏類型音樂的袁婭維嗎?放棄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卻選擇華語經(jīng)典的情歌和內(nèi)地質(zhì)樸的民謠來演唱,不是很吃虧嗎?
但事實上,一個歌手固然有自己最擅長的音樂風格,但一個真正的歌手,其實同樣在乎自己在玩音樂的同時,還能夠通過音樂這個載體,來呈現(xiàn)自己的情感,來描繪歌曲里的人物,來傳遞音樂無可言說的意境。袁婭維在《歌手》這個競演型的舞臺,還選擇演唱《蒙娜麗莎的眼淚》或《阿楚姑娘》這樣的歌曲,其實恰恰說明她對音樂技巧以外的感性追求。不管你認為她有沒有做到最好,或者做到讓你滿意,但這種對自我的更新,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另一個層面的新,當然就是音樂表現(xiàn)形式的新。算上《我是歌手》,《歌手》已經(jīng)進行到了第5季,節(jié)目收視率一直很高,但受到的爭議也不少。這其中,很多人詬病節(jié)目從歌手的選擇,以及音樂的選擇上,都顯得比較老派。而袁婭維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在音樂的層面,讓節(jié)目有了更新的氣象。
比如袁婭維在第二期選唱的Beyoncé作品《Love On Top》,以及在第四期返場時唱的Jill Scott經(jīng)典作品《Golden》,就都是《歌手》這個節(jié)目中,很難出現(xiàn)的國際化大作。甚至因為《Love On Top》原作技巧上的高難度,以及《Golden》要求歌手發(fā)音方式上的獨特,先天就阻斷了更多歌手翻唱的可能性。所以,恰恰是因為袁婭維的出現(xiàn),讓《歌手》這個舞臺,也有了更國際化曲風、唱法和舞臺表現(xiàn)力的全新一面。
再者,袁婭維的輩份,在《歌手》的舞臺上也是比較新的,她的加入,除了在音樂內(nèi)容上為節(jié)目帶來新意之外,其實也讓《歌手》的舞臺顯得更年輕,并且注入更多年輕人的活力。雖然相比之下,袁婭維也付出了孤獨的年輕的代價。
創(chuàng)新的袁婭維,在《歌手》的舞臺雖然沒能獲得競演層面比較好的結(jié)果,但其實還有一個細節(jié)卻值得注意。比如袁婭維在《歌手》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節(jié)目里,其拿到的競演總排名,分別是第七和第六。但在歌手互投單元,她卻憑借《阿楚姑娘》拿到了第三,又在第二周因為《Love On Top》拿到第二。很明顯,作為這次參加《歌手》的小字輩歌手,其他歌手不可能因為尊敬輩份的原因,給袁婭維更多的票數(shù)。最合理的結(jié)果,就是因為袁婭維在現(xiàn)場的演繹,獲得更多同行前輩的認可,一方面說明她在現(xiàn)場唱得好,另一方面……就不是她的原因了。
其實,不僅是在《歌手》這個舞臺,即使在目前華語樂壇這個大舞臺,袁婭維也是孤獨的。因為東方人天生缺乏節(jié)奏韻律,也使得走節(jié)奏路線的袁婭維,只能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努力,將這種音樂形式慢慢滲透到華語樂壇里。讓人欣喜的是,現(xiàn)在的袁婭維,不僅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把靈魂樂玩的純粹,甚至還能在《流花Love Herby》這樣的作品里,已經(jīng)打通東西方音樂的任督二脈。
離開是另一個起點。和音樂相比,舞臺這幾十平米太??;和創(chuàng)新相比,競演的排名更不值得一提。對于袁婭維來講,自己才是未來最大的挑戰(zhàn)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