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7月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后,鴻山寺繼續(xù)進行內部軟硬件和其他配套設施的提升,于近期全面竣工。
昨日,鴻山古剎內舉行了重建落成佛像開光暨“鴻山慈善會”、“鴻山書院”揭牌等系列佛教文化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漢傳佛教大師和上千信眾相聚在大雄寶殿,共襄盛舉,祈福國泰民安。
全新亮相的鴻山寺是廈門市“智慧寺廟”試點之一,寺院建筑外觀保留了傳統(tǒng)風貌,大雄寶殿、觀音殿采用全木質結構,內部則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設備,電梯、空調、監(jiān)控探頭、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WiFi全覆蓋等一應俱全,現(xiàn)已全部投入使用。還有綜合講堂、閱覽室、地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均已對外開放。
鴻山寺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
慶典儀式現(xiàn)場。
以前啥樣?
400年古寺日漸荒廢
據史料記載,鴻山寺始建于明朝(另據碑文記載始建于南朝),雖歷經數次翻建,但這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寺廟依然日漸荒廢:其外觀與美麗的鴻山公園相形見絀,且地勢險峻,給燒香禮佛的信眾造成不便;由于毗鄰鬧市區(qū),鴻山寺山門面對馬路,但并未開辟人行道,常年處于人車混行的尷尬境地;從內部布局看,大殿、僧舍等場所無統(tǒng)一規(guī)劃,寺內可利用空間十分有限。
2009年,鴻山寺在新建寺院奠基一年后開始動工改造。經5年的改造,于去年7月完成改造并回遷投入使用。新建成的鴻山寺,是一個功能齊全且貼近現(xiàn)代化都市生活的綜合性寺院,外觀仿古,內部則引進現(xiàn)代化設備,功能齊全、布局合理。
如今咋樣?
停車場書院WiFi齊備
如今的鴻山寺下降14米,與思明南路齊平,建筑總高度50余米,把山門移至鴻山公園廣場北側。另將道路拓寬3米,設有4米寬的騎樓式人行道,解決了人車混行的問題。
全面升級后的鴻山寺建有山門、山門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六和樓、四恩樓等。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等圣像,原料均為緬甸上等白玉,由廈門本土雕塑名師精心制作。
在便民服務方面,鴻山寺增設地下停車場,提供近50個車位。另外,還引進NFC功能和WiFi全覆蓋服務,開通微信、微博、網站等公共服務平臺,方便信眾了解佛教文化。
同時,還成立了純公益性的鴻山書院,目前正在籌備啟用。今后,書院將免費為廈門市民及外來客人提供書畫、茶道、香道等交流活動,促進佛教文化傳播。
相關鏈接
“鴻山織雨”系廈門八景之一
鴻山寺位于廈門市思明區(qū)思明南路中段,鴻山公園廣場處,即鴻山南麓,故名“鴻山寺”。寺建于明萬歷年間(另有一說建自南北朝),歷史悠久,據寺內碑文記載:“自南朝崇奉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剎古佛靈,護國佑民,禱雨祈晴,糜不立應。”寺原在鴻山與虎山夾峙之間的山坡上,殿堂畢具,雄偉莊嚴,是廈門本島第二座以寺見稱的寺院。
兩山夾峙之間,寺前的一巨石,上刻“鴻山織雨”4 字,因過去每逢風雨交加時,由于兩山夾峙,勁風回旋,雨隨風轉,盤旋于綠林懸崖之間,如織布狀,雨絲交穿如織,故有“鴻山織雨”的奇觀(現(xiàn)已不復存在),為廈門八大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