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福建“申遺”項目獻策
N本報記者 李熙慧
本報訊 福州三坊七巷、福建船政建筑、廈門鼓浪嶼、閩系紅磚建筑、閩東北木拱廊橋,這些福建人耳熟能詳?shù)拿?,現(xiàn)在都在積極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昨日,“第九屆海峽兩岸傳統(tǒng)民居研討會”在福州大學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建筑專家關注福建準世遺,紛紛出言獻策。10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就歷史建筑及其保護研究等問題進行探討。
三明土堡 壁壘森嚴似城堡
來自廈門大學的戴志堅教授,通過對福建土堡產(chǎn)生的原因、類別、分布和特點的研究,認為土堡的形成早于土樓,二者之間存在發(fā)展延續(xù)的關系。福建土樓2008年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土堡則是省內有別于土樓的另一種建筑形式,近年來被列為“全國重要新發(fā)現(xiàn)”之一。現(xiàn)在土堡的研究正在進行,計劃作為“福建土樓”的捆綁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在閩南、閩西等地,土樓和土堡都有?!贝髦緢越淌谡f,土堡和土樓不僅外觀相似,而且都有強大的防御功能。無論是土堡還是土樓,都有厚實的夯土墻,并設有槍眼和注水孔,內院設有水井,樓內設谷倉,就像一個城堡,能夠長期駐守。他說,土堡主要分布在三明全境,其中大田數(shù)量最多也最具特點。據(jù)統(tǒng)計,土堡現(xiàn)僅存500多座。文獻記載,土堡中年代最早的是寧化縣,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
戴志堅教授認為,就三明地區(qū)的土堡來說,建造時間早于福建土樓,可以說先有三明土堡,后有福建土樓。
三坊七巷 建筑獨成一派
“由于都用灰色的磚頭,都有馬頭墻,很多人誤將福州三坊七巷的傳統(tǒng)民居和徽派建筑混為一談?!备V荽髮W建筑學院院長關瑞明教授說,由于研究起步晚,三坊七巷走入險地,如今只剩下二坊五巷。關教授指出,福建灰磚建筑,四合院式是基本形式。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以四合院為單元,通過縱向或橫向的方式進行居民合院布局空間組合。
“對傳統(tǒng)民居的研究,在實際修復中很有用。”關教授告訴記者,陳衍故居內的“匹園”修復時,為了能真實還原,征集了大量的資料,其中包括文獻記載、后人回憶、住戶口述等,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臺灣漢民居 傳承于閩粵
昨日的研討會共收到100多篇論文,不少學者發(fā)布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臺灣學者就歷史街區(qū)、傳統(tǒng)建筑溯源等方面與大陸學者分享。來自臺灣文化大學建筑及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李乾朗說,臺灣漢人民居傳承于閩南與粵東,明清時期,不但工匠來自福建、廣東,就連材料也大都是從大陸運來的。閩南紅磚建筑是泉州古建筑中的佼佼者,臺灣也非常多見。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們還將前往福州三坊七巷,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屏南漈頭村、福安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寧德霍童鎮(zhèn)等地參觀考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