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陽關道”讓臺灣圖書“巧登陸”
“柏楊的書真全啊,看起來有100多種吧,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在圖交會遠流出版公司的攤位前,導報記者遇到一位廈門的中年讀者,他可是位“柏楊迷”,不過,這么大陣仗的“柏楊全集”,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269家出版機構、3萬種圖書,本次圖書交易會,臺灣可謂是“精銳盡出”。不過,兩岸同胞們顯然不滿足于這種一年一次的圖書盛會,如何建設一條“綠色通道”,讓更多臺灣的精品書籍進入大陸讀者的閱讀視野,這才是雙方正在努力的方向。在本次圖交會上,導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兩岸的業(yè)者,他們對這個問題都有一些想法。
為臺出版業(yè)者建個“家”
在大陸,有許許多多的臺商協(xié)會,臺灣圖書出版事業(yè)協(xié)會理事長陳恩泉就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在大陸成立“臺灣出版商會”,為那些有意愿在大陸投資的出版同業(yè)服務,協(xié)助臺資出版業(yè)與當地政府部門聯系,以此來讓臺灣的出版業(yè)者順利進軍大陸市場。在這個商會里,臺灣的出版業(yè)者可以“集結”他們的力量來面對生產經營中的各種問題,與當地有關部門良性溝通,同時,也會舉行講座、聯誼。
陳恩泉還構想,應該要有個“兩岸版權交易”平臺,兩岸可以共同購買國外版權,在編輯、翻譯、印刷上分工協(xié)作,同步發(fā)行簡、繁體字版本圖書,互惠互利。
從影片認識臺灣作家
臺灣《中國時報》開卷版是專門的書評版面,他們的年度“開卷好書獎”,也被譽為“華文圖書界的諾貝爾獎”。然而,幾十年下來,開卷版的經營卻沒有以前那么風光了。面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科技對于傳統(tǒng)出版業(yè)的沖擊,臺灣出版業(yè)者十分清醒:唯有轉變以往的圖書銷售模式,才能留有一席之地。李金蓮為大家介紹了現在臺灣流行的BookVideo,即書籍影像,“我們把作家創(chuàng)作一本書的經歷、隨想和目的,拍成一部短片,用這種影像的方式吸引讀者去購書”。
BookVideo就像廣告一般,它被放置在書店、圖書館等地,在本次圖交會現場,李金蓮也播放了一段有關臺灣作家的短片,吸引了不少讀者的目光。
臺灣圖書納入數據庫
正當兩岸的圖書業(yè)者絞盡腦汁,為臺灣圖書輸往大陸獻言建策的時候,來自清華同方的廖經理則忙著宣傳他們的數據庫,“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中文數據庫,從期刊、報紙、博碩論文,到出版的圖書、重要會議的記錄,到我們數據庫里都可以查得到”。
廖經理的自信也反映出了傳統(tǒng)出版業(yè)的尷尬,不過,臺灣出版業(yè)者還是很認真地聽取了他的介紹,并且透露出了合作的意愿,這也讓廖經理有成就感,“我們的數據庫就相當于一個很大型的華文圖書館,臺灣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覺得,缺少了這部分數據就不完整了,所以我要盡量爭取過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