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翔安火炬實驗學校辦得如何?答案之一就在學校周邊小區(qū)的燈光里。
2022年,翔安火炬實驗學校在環(huán)東海域新城開辦時,道路還沒完全修好,一到晚上,周邊新建小區(qū)內(nèi)只有零星的燈光。
3年后,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片區(qū)內(nèi)樓盤的入住率,從基本0%躍升到80%。
從黑燈瞎火到萬家燈火,翔安火炬實驗學校也從“新秀”變成教育界一匹實力“黑馬”——學生數(shù)從首屆22個班800余名學生,到今年71個班3277名學生;今年,首屆學生中考,公辦普高率高達81%,一級達標高中校錄取率51%,優(yōu)質(zhì)高中錄取率37%;小學連續(xù)三年獲翔安區(qū)小學質(zhì)量監(jiān)測十星評價。
翔安火炬實驗學校校長黃輝鵬說,“3年來,我們做了一件事:努力打破傳統(tǒng)校園的物理與心理圍墻,辦一所煙火氣、無邊界學校。”
校園無邊界
學校開放給社區(qū) 居民可直入圖書館
每天早上,黃輝鵬和副校長陳東娜等校領導都會站在校門口,主動向師生們問好,和學生們交流。
黃輝鵬說,翔安的孩子比較羞澀,“我們老師要先‘破冰’”。
在老師們熱情的招呼和溫暖的笑容“溶解”下,孩子們也開始回應。現(xiàn)在,學校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問好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學校認為,這不僅僅是一種禮儀的體現(xiàn),還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這也是無邊界學校的理念:教育不只在課堂,而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有時,就在老師的一聲招呼里,在微笑里。
翔安火炬實驗學校最特別的是,它努力打破學校的物理邊界,把學校開放給社區(qū),從而收獲一個煙火氣的無邊界學校。
在這方面,圖書館是先行者。每個周末、寒暑假和節(jié)假日,學校的圖書館向社區(qū)開放,居民們無需預約,就可直接到圖書館看書。
學校圖書館彌補了周邊10公里沒有公共圖書館的空白,惠及7萬多人口?,F(xiàn)在每天進館量達到300人次左右,月進館量近萬人次。
不過,黃輝鵬認為,更重要的是,當學校打破物理邊界,它向社區(qū)傳遞“學校不只是師生的,還是大家的火炬”的理念,學校會在煙火氣的社區(qū)中獲得更多的支持,這些支持最終會讓學校和學生受益。
培訓無邊界
校長給新老師找名師 師傅幫忙備好首周課
黃輝鵬曾在凌晨四點收到老師的微信:校長,這是凌晨四點的火炬校園。學校一群年輕老師為了備戰(zhàn)一場教學技能比賽,連夜加班切磋,定稿后,走出辦公室,已經(jīng)是四點。
很快,這位校長又看到朝陽升起的火炬校園——翔安區(qū)作業(yè)設計比賽前,導師帶年輕老師討論優(yōu)化方案,從學校討論到家里,從家里到線上,從線上到學校,一起奮戰(zhàn)到天亮。
開辦3年,翔安火炬實驗學校便贏得家長信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質(zhì)量,而這背后,是師資的支撐。
不過,新建學校在師資上面臨很多挑戰(zhàn),例如,大批新老師“嗷嗷待哺”,但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數(shù)量有限。現(xiàn)在回頭看,翔安火炬實驗學校采用了一些超常規(guī)方法,來幫助年輕老師加速成長。
從某種角度看,在辦學上,這所新辦學校“背后有高人”——翔安火炬實驗學校是五緣第二實驗學校的合作校,后者派出省學科帶頭人陳東娜出任學校副校長。五緣第二實驗學校在師資培訓、校本作業(yè)研發(fā)、課程建設等方面,給予翔安火炬實驗學校全方位無私的幫助。
不僅如此,每年新老師培訓,翔安火炬實驗學校的新老師都是和總校一起接受培訓的。比較特別的是,翔安火炬實驗學校要求入職兩年以內(nèi)的老師都要參加新老師培訓。學校認為,一方面,入職第二年老師的教學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和新入職老師組成小組,相互交流。
這所新辦校的教師培訓被形容為“一針見血”,例如,師傅們會把新老師帶到班級去實地培訓,展示如何做好班級衛(wèi)生管理、學生課桌椅調(diào)整、講臺物品擺放,甚至上課起立坐下都有門道。
師傅們還要重點做一件事:手把手幫助新老師備好第一周的課。學校認為,準備越充分,第一次走上講臺的新老師就能越自信,而老師的自信也能給孩子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這還不夠,翔安火炬實驗學校開啟無邊界教師培訓。廈門市評選名師工作室后,校長親自給名師們打電話,為年輕老師爭取到工作室學習的名額,符合條件的成為工作室成員,不符合條件的,申請旁聽。
所有這些努力,讓翔安火炬實驗學校年輕老師得以加速成長。有人甚至說,在這里度過一年等于在其他學校二年甚至三年。過去兩年,學校118名在職教師,有116人次在各種比賽中獲獎。
黃輝鵬認為,比獎牌數(shù)更重要的是,新教師的成長高度,將決定火炬實驗未來30年的發(fā)展高度,“我們看到的是火炬學校未來的希望”。
教學無邊界
課堂搬到天地間 山海成教室
在這所年輕的學校,傳統(tǒng)課堂的“邊界”正在慢慢消融,學校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家國社會,讓學生們在山河之間讀懂家國,力所能及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
去年,翔安火炬實驗學校引起轟動,初中部學生傾巢而出,把課堂搬到天地間,其中:七年級是“望海”課程,學生沿環(huán)東浪漫線徒步15公里到集美嘉庚公園,研發(fā)潮汐計算、紅樹林生態(tài)、緬懷民族英雄陳化成等課程;八年級是“溯源”課程,學生們溯西溪徒步28公里到汀溪水庫,研發(fā)地理生物多樣性、海絲之路、汀溪龍窯等課程;九年級是“登高”課程,學生登頂廈門最高峰云頂山,研發(fā)野外生存、職業(yè)規(guī)劃等課程。
要讓初中生行走十幾公里甚至二十幾公里,校方坦承,承受巨大壓力,但學校的教育者認為,在當前和未來的學習中,因互聯(lián)網(wǎng)的介入,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線性的教與學方式,必須要更加靈活、多元和立體。
這些無邊界課程,暗藏玄機,譬如,初一年的“望海”課程,橫跨翔安、同安、集美三個區(qū),到達陳化成塑像前,歷史老師為學生們詳述陳化成的英勇事跡;在環(huán)東浪漫線,學生們看到了沙灘、濱海住宅區(qū)、高科技園區(qū)等,感受著翔安的發(fā)展,恰逢漲潮期間,同學們在濕地里、椰林下、綠蔭中,認真計算潮水時間,研習“探尋濕地”“海絲支點”課程。
與此同時,學校還研發(fā)晚安讀書會、陽光書房、九年十八項全員勞動技能考核等無邊界課程。
學校認為,當學校打破“邊界”,把學生放置在一個不斷強化家國擔當?shù)慕逃芰繄鲋?,孩子們的學習樣態(tài)更加生動、成長方式更加主動。
(廈門日報教育工作室首席專家 佘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