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清晨5時,一家水產養(yǎng)殖場內燈火通明,已經忙碌一夜的工人們,開始把一個個裝滿長毛對蝦苗的塑料大桶,小心翼翼地搬上大卡車。上午8時30分,車子穩(wěn)穩(wěn)停在翔安區(qū)歐厝碼頭的堤岸上。
大約一個小時后,隨著“開始”的一聲號令,虹吸效應驅動水流,一億多尾蝦苗簇擁著、雀躍著,順著直徑約10厘米的塑料管匯入蔚藍大海。
沒有“儀式感”,活動持續(xù)時間也不長。這場未被媒體鏡頭聚焦的增殖放流活動,卻被視為一個重要節(jié)點——作為2025年廈門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的“漁業(yè)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順利收官。不僅如此,隨著最后這批蝦苗入海,今年我市已放流經濟物種苗種3.47億個單位,遠遠超出了年初既定的“2.3億個單位”的目標。
漣漪散去,海面很快恢復平靜,原先肉眼可見的小生物已難覓蹤跡。然而,把目光看向更遠處,越來越多人相信:從這一刻起,這片海又在悄然醞釀新的連鎖變化。
特殊的“放流接力賽”
從放流品種、數量到地點,都要精細考量
物種選擇兼顧漁民建議
歐厝碼頭附近近百艘漁船的船主們,從8月起就頻繁注意到了廈門市海洋發(fā)展局發(fā)布的多份增殖放流活動公告,他們的敏感,源于一項規(guī)定:放流后一星期左右,放流海域將禁止捕撈和破壞苗種的行為。
與歐厝一樣,瓊頭、下潭尾以及更遠處的廈金海域,成了今年廈門增殖放流的主要點位。
一些前來圍觀的人們發(fā)現,每一場增殖放流活動,似乎都在跑一次“接力賽”。對“快”的需求不難理解——例如,將苗種從養(yǎng)殖場直運放流現場,就是要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確保存活率;隨之進行的現場驗收、數量核算、項目公證,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條不紊。
可是,從背后看,小生物們入海的完整軌跡,并不為普通人所知曉。
早在今年初,一個源于財政部下達我市的“農業(yè)生態(tài)資源保護——漁業(yè)資源保護資金”,便引發(fā)業(yè)內人士的關注。資金到位后,“2025年廈門市漁業(yè)資源保護中央資金增殖放流實施方案”很快出爐。
“同涉海工程生態(tài)補償與民間放生兩種方式相對應,中央資金唱響了近年來‘漁業(yè)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的主旋律。”負責該項目的廈門市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副所長陳登輝介紹,方案編制后,他們第一時間組織專家評審。
今年要放流哪些物種?數量多少為宜?放流地如何選擇?一個個在新生態(tài)條件下衍生的老問題,又一次縈繞在決策者的心頭。
長毛對蝦、日本對蝦、刀額新對蝦、擬穴青蟹、大黃魚、黃鰭鯛、黑鯛、赤點石斑魚,這8種小生物,最終成為這一年度我市增殖放流物種的選定苗種。
為什么是它們?陳登輝說,它們的入圍,一方面源于對廈門歷年增殖放流效果的評估,另一方面也有對相關涉海工程生態(tài)補償放流物種、數量互補性的考慮。透過這些廈門“討海人”耳熟能詳的苗種,可以明顯看到增殖放流“恢復本地漁業(yè)資源”的初衷。
事實上,每年放流品種的選擇,專家的生態(tài)考量是標尺,普通市民的呼聲亦是方向。這些年黃鰭鯛苗種大量入海,就與此前漁民們的建議有關。
對苗種實行病害檢疫
在奔向大海的前幾個小時,這些個頭微小的“土著”海洋生物還游弋在省內育苗企業(yè)工廠化生產的室內養(yǎng)殖基地里。“從技術力量、生產環(huán)境、設備設施,到親本生產狀況、放流苗種規(guī)格等,都被專家們拿著‘放大鏡’和‘顯微鏡’審視。”省內一家在公開招標中勝出的苗種供應單位負責人介紹,在每次實施增殖放流前,專家們還會對供苗企業(yè)提供的放流苗種進行預驗收,并將每批苗種從抽檢場地直接護送至第三方檢測單位實行病害檢疫和質量安全(藥殘)檢驗。
就在幾天前的那次大規(guī)模增殖放流活動中,很多人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原計劃16日進行的活動,被臨時改到了18日。據透露,其中的原因,與放流蝦苗體長尚未達標有關。
放流計劃被一個僅能從“顯微鏡”下看出的細微差別延緩,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廈門增殖放流的嚴格性和嚴謹性。在陳登輝看來,相對于放流途中與時間賽跑,這項系統(tǒng)工程的背后卻亟須“慢工出細活”,任何一個細節(jié),不僅關聯著苗種的存活率,也直接決定了增殖放流這項大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效。
小生物帶來大改變
持續(xù)增殖放流,讓廈門海域生態(tài)越來越好
23年來17個物種回歸大海
上周日傍晚的五緣灣,停泊在岸邊的游艇明顯比白天多了,廈門市休閑垂釣協會會長陳成基也在這時候駕船歸來。他還來不及從船上卸下魚竿和漁獲,就打電話向釣友炫耀:“今天釣到了16條大黃翅魚。”不過,對方的回應是:“我們早上出海,中午已在環(huán)東海域釣到了十幾斤黃翅魚和黃花魚。”
他們口中的“黃翅魚”,指的就是這些年廈門增殖放流物種名錄中的“黃鰭鯛”。“我手頭有一張每個季節(jié)、每個月份對應的廈門魚群活躍圖。”陳成基說,現在黃翅魚正當季,接下來就要釣黑鯛了。盡管生活忙碌,但只要一有空,他就會駕著游艇出海釣魚。
每一年增殖放流能為廈門海域增加多少海洋生物?對這一疑問,就連廈門市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也無法提供精確的統(tǒng)計數據。不過,這數以億計的靈動生命為廈門近海增添的活力,卻直接體現在了魚竿那頭的重量上。
“尤其是近5年來,廈門釣友們的漁獲呈現出成倍增長的勢頭。”陳成基坦言,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現在廈門海洋生物都達到了這些年的新峰值。
增殖放流的成效,需要放在一個較長的維度上觀察。
往回看,廈門漁業(yè)增殖放流工作每年都圓滿完成放流任務,“十四五”以來累計放流的物種共11種,放流苗種數量達25.67億個單位。
把目光再放遠,在廈門連續(xù)開展的23年增殖放流歷程中,包括長毛對蝦、日本對蝦、刀額新對蝦、大黃魚、黃鰭鯛、黑鯛、真鯛、三疣梭子蟹、擬穴青蟹、赤點石斑魚、文昌魚、中國鱟、鱸魚、大彈涂魚、波紋巴非蛤、江蘺和中華鱘等在內的17個物種、超80億個單位的苗種已回歸大海。
中華白海豚“組隊”出游
小生物們最終去了哪?一份權威機構進行的市場調查,較清晰地顯示出了它們的新動向。
曾經在廈門海域多年不見的長毛對蝦、大黃魚等海捕產品,如今在廈門市場上可以經常買到;日本對蝦種群數量隨著歷年的放流,正呈增長態(tài)勢;廈門灣重新出現了野生大黃魚、黃鰭鯛種群,以及一定數量的長毛對蝦和黃鰭鯛野生苗;廈門和金門的漁民同時反饋,目前已能捕獲小群體的大黃魚。
就在不久前,廈鼓海域出現的“組隊”出游的中華白海豚,再度在“小紅書”的熱搜榜被網友們跟帖熱議。這種高遇見率印證了種群數量:目前,白海豚數量穩(wěn)定保持在60頭至80頭,廈門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在城區(qū)就能看見白海豚的城市。
這一數據,常常被業(yè)界津津樂道。處于食物鏈頂層的白海豚,被公認為“廈門海域的指標性物種”,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也直接反映了廈門海域的生態(tài)健康狀況。維持這種生態(tài)健康狀況,持續(xù)的增殖放流無疑是重要一環(huán) 。
延伸
提升海洋意識 維護生物多樣性
最近每日早晨7時至9時,瓊頭避風塢旁兩百多米長的海岸線都特別熱鬧,漁民們帶著凌晨勞作的疲憊歸來,卻難掩眼中的笑意。
在瓊頭社區(qū)副主任林皇亮看來,舢板船上包括黃翅魚、長毛對蝦、鱸魚等在內的第一手海鮮,與廈門近年來的增殖放流物種很有關系。已經有不少漁民向社區(qū)建議:來年能否加大對蟹類苗種的放流力度?
增殖放流緣何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關注?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顯而易見,小生物入海濺起的水花,折射出的正是活動本身的民生底色。
廈門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中,已經連續(xù)多年出現“漁業(yè)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的字眼。“它維系著漁民們的錢袋子,豐富了普通群眾的‘餐桌’。”廈門市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副所長陳登輝認為,除了這些明顯的“福利”外,多年的增殖放流使廈門海域的生物多樣性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才是該項目帶來的最大的民生福祉。
不久前,在一項對廈門灣黃鰭鯛增殖放流工作認可度的問卷調查中,廈門漁民“100%持支持態(tài)度”,給了相關部門信心。同樣讓他們欣慰的是,在今年零散進行的多次增殖放流活動中,都出現了看到公告后自發(fā)前來參加的普通市民的身影。
“他們抱著‘搭一把手’的心態(tài),積極來到現場參與活動。”陳登輝說,隨著越來越多市民海洋環(huán)保意識提升,經報備后規(guī)范化的“民間放生”也會成為廈門增殖放流的一個重要方式。
這也是每年“全國放魚日”,廈門都會濃墨重彩地公開舉辦增殖放流活動的原因之一。今年6月6日,兩場“儀式感”滿滿的增殖放流活動分別在下潭尾和廈金海域展開——和往年一樣,放流前進行“公告”,邀請市民進行現場監(jiān)督;隨機抽取專家并聘請公證處人員,全程參與現場工作。圍觀人群中,不少人表示既被普及了知識,又了解了“增加生物資源數量,修復漁業(yè)種群結構,改善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
今年廈門“漁業(yè)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已經收官,但圍繞這一為民辦實事項目的一系列工作,卻遠未結束。
眼下,今年增殖放流的效果評估工作,又擺上了廈門市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的案頭。漁業(yè)執(zhí)法部門也將繼續(xù)加強放流海域的執(zhí)法檢查,為上億新苗種的健康成長護航。
向前看,還有2026年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333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態(tài)還會越來越好——對這一點,廈門的海洋工作者很有信心。
鷺江茶桌仔
“加”出活力 “乘”上突破
●王元暉
6月的“全國放魚日”,因為休漁賦閑在家的瓊頭漁民林家聰特意前往下潭尾,見證了一場盛大的增殖放流活動。兩個多月后,在把開漁后的第一網漁獲拖上漁船時,他對身后的老伴說了句玩笑話:“魚兒這么快就長大啦!”
順著藍色滑道匯入大海的一厘米長左右的小生物,成長的速度當然沒有那么快。但是,近來漁民們船上沉甸甸的漁獲與這些年廈門持之以恒推進的增殖放流,顯然有著密切關聯。
審視這一項目,人們心中需有一個算盤。
迄今為止,今年廈門已放流3.47億個單位的經濟物種苗種。從“加法”視角看,這既是看得見的扎實行動,也是能用數字衡量的資源積累。一次次的“加”,增添了海洋的活力,讓廈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了更多底氣。
從生態(tài)效益轉化為民生紅利,背后卻是“乘法”規(guī)則中看不見的價值延伸。當黃鰭鯛、長毛對蝦等苗種在海中扎根,成倍增長的數量不僅“乘”出了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更“乘”活了聯結大海的民生鏈條。
增殖放流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海洋與人類的雙向奔赴。“加”,是步步為營的堅守;“乘”,是順勢而為的突破。
(廈門日報記者 王元暉 通訊員 余思哲 陳荔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