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坑土樓群位于福建省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
田螺坑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崠山半坡上,距南靖縣城60公里,由方形的步云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云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均保存完好。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樓群被頌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所在村莊被公布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申報點之一。
田螺坑由1個方樓:步云樓,4個圓樓:振昌樓、瑞云樓文昌樓、和昌樓組成,四個圓樓圍繞著方樓。“從上往下看一朵花,從下往上看布達拉。”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的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樓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后來又陸續(xù)在周邊建成了合昌樓,振昌樓,瑞云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起伏布局,錯落的土墻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一派世外山居的神仙風范。
歷史
福建土樓產(chǎn)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zhàn)禍頻仍,天災肆虐,當?shù)孛癖姶笈e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shù)鼐用裣嗷ト诤希纬闪艘蚤}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后經(jīng)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qū)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系。
文化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樓群被頌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所在村莊被公布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申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