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閩南文化的“挖井人”
17歲那年,洪泓離開西街到外求學(xué)、工作。但他時常會回到老街,漫步小巷,尋訪舊人。“全國叫做‘西街’的街道,只有泉州這條西街還沒有被過度商業(yè)化。這種市井氣息,是最可貴的。”
2013年,泉州當(dāng)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西街再獲關(guān)注。也是在這一年,洪泓的一篇關(guān)于西街的散文《尋常巷陌》在《泉州文學(xué)》、《閩南》等雜志上刊登并獲好評。這篇散文還被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評為2013年度“逢時杯”海內(nèi)外散文大賽一等獎。
從這篇散文起步,洪泓開始全面研究并寫作西街。歷時1年7個月,大陸首部長篇閩南語民俗文化散文《西街》終于完稿,即將付印,并將同步出版日文版、韓文版。36萬字的《西街》由閩南方言和普通話組成,不僅僅是一本記錄西街的書,也是一種原鄉(xiāng)記憶的還原。
“西街,有唐宋的形體,明清的骨架,民國的面相,至今仍然完整保留民國風(fēng)貌與悠閑民風(fēng),煥然感覺時間的倒流。裸露的紅磚隨處可見,見證歲月滄桑,見證老街的古樸。墻體剝落的繁體漢字招牌依稀點綴著民國遺韻,在此遺落蹤跡……”有人曾評價,洪泓寫西街,如同畫泉州版“清明上河圖”。洪泓笑著說,他想做閩南文化的“挖井人”,越挖越深,讓活水涌出來。
《西街》是洪泓《名城風(fēng)物志》三部曲中以民俗為主題的第一部,而在以達(dá)官貴人為主題的第二部里,他將描寫后城,在以海絲為主題的第三部里,他將描寫聚寶街。通過對三條古街的散文敘事來還原一座“活著”的古城,這是洪泓筆耕不輟的最大動力。記者 許雅玲/文 戴涵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