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荀詡回到蜀國后,他第一時間告訴了馮鷹,但是他依然隱藏了白帝的情況,他告訴馮鷹,白帝死了,掉入懸崖尸骨無存。那么《風起隴西》荀詡為什么兩次隱瞞?《風起隴西》誰是內(nèi)奸?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風起隴西》荀詡為什么兩次隱瞞
第一次,荀詡隱瞞自己不認識陳恭,是下意識地保護陳恭。
如果當時,荀詡告訴馮鷹,陳恭是他的妹夫,馮鷹一定不會派他去曹魏殺陳恭,因為人都有私心,誰又能保證,面對親人,能夠下得去手?
人性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特別是做諜者的人,這樣的情況是不容許發(fā)生的。
荀詡相信陳恭,所以不會殺他,第一想法是找到他查出真相,營救他,可是如果是其他人,或許根本不會查清真相,而是執(zhí)行任務(wù),第一時間殺了陳恭回來交差。
到時候陳恭死了,荀詡的妹妹失去了丈夫,而他也不會好過。
第二次,荀詡隱瞞了陳恭活著的真相。
陳恭和糜沖去執(zhí)行清萍計劃,去之前告訴荀詡,他的身份已經(jīng)死了,他想要查出真相,找出誰是燭龍,他就要真正換個身份,剛好糜沖這個身份就是現(xiàn)存的。
陳恭決定殺了糜沖,取而代之,到時候不僅可以獲得曹魏的信任,還能活下去找到真相。
這是陳恭和荀詡兩個人的秘密,他們準備秘密查探真相,不告訴任何人。
荀詡回到蜀國后,他一直被人監(jiān)視著,通過這次查探,他和陳恭發(fā)現(xiàn),馮鷹或者馮鷹身邊的人才是真正叛變的人,所以他回報白帝情況時,又隱瞞了白帝活著的真相。
荀詡回國的前一天,白帝的身份就暴露了,可是沒有人告訴荀詡,讓荀詡很憤怒,這些人根本沒有把他們這些小人物當個人來看,而是隨時可以舍棄的人,所以他更不敢告訴其他人白帝活著的真相,他決定自己慢慢查探這個叫作燭龍的人。
因為荀詡的隱瞞,白帝活了下來,而他自己沒有受到過多的責難,如果當時他告訴馮鷹白帝沒有死,那么馮鷹一定會懷疑他的私心,可能會當作叛徒處置了,至少不會像如今這樣自由出入。
所以說,荀詡的兩次隱瞞,不僅救了白帝,還為自己留下生機。
《風起隴西》誰是內(nèi)奸
我們大膽地推測,李嚴很可能是曹魏策劃成功的內(nèi)奸——他對諸葛亮前傾朝野的派頭嫉妒恨!
劉備去世,劉禪傻吃傻喝,他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沒有了方向,于是主動聯(lián)系曹魏陣營,尋求避難。但曹魏陣營曹丕剛死,新主曹叡對他不了解,不信任,李嚴只有遞交投名狀才可以表露真心,于是他故意拖延運送諸葛亮北伐所需要的糧草,傳遞斷糧情報,導致攻城失敗!
諸葛亮一時查不出李嚴的通敵證據(jù),只好圈禁他,等待秋后處理。而李嚴自覺無法逃出生天,自殺而亡!這也許是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228年,是吳蜀聯(lián)盟以來的第一次北伐聯(lián)合出兵,但此時蜀國的氣勢已經(jīng)大不如從前——夷陵之戰(zhàn)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劉備一死,諸葛亮想再次聯(lián)盟東吳,共同抗曹的大計,有些力不從心,況且東吳孫權(quán)真的會全心全意為蜀國出擊曹軍嗎?現(xiàn)在看未必!
魏蜀吳三國互為犄角,敵強我弱,敵弱我強,“弱敵”之策在三國的攻伐中屢屢被使用……一個并不強大,體弱多病的蜀國存在,才符合東吳的利益!因此孫權(quán)并不急著與諸葛亮同時出兵,還要看一看瞧一瞧,等到蜀國曹軍不可開交,或與兩敗俱傷時,他再趁機進攻。
石亭之戰(zhàn)就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才開始的……諸葛亮看到東線曹軍被東吳牽制,他才制定了第二次北伐的偷襲計劃!
通過這些分析,《風起隴西》諜報戰(zhàn)不僅僅是蜀國和曹魏之間的戰(zhàn)斗,這里面一定會加上東吳在蜀國的諜報活動。
以上就是全部內(nèi)容,更多精彩請繼續(xù)關(guān)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