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蓋鎮(zhèn)山雅村,有一個比較特別的亭子。細致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與很多亭子不同的是,這個亭子從底到頂,未用到一磚、一瓦、一木、一鋼,完全是由石構件鑲嵌而成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這個有特色的亭子吧。
從福輝路拐向山雅村,一直往村落走,距離村口約數(shù)百米遠,就到了山雅村最有特色的景點——雅園。亭子就在雅園的對面。
只見,亭子立于一片水域上,一座彎曲的小橋?qū)⑼ぷ优c進村主路連在一起。亭子的底部呈六棱形,全由石頭堆砌成,邊上圍有石條護欄;亭身內(nèi)外各立有六根石柱,內(nèi)為圓柱、外為方柱。這樣的結構與其他亭子并沒什么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亮點則是亭子的頂部。山雅村這個亭子的橫梁沒動用一根木頭,而是由一塊塊石塊組成。層層疊加的石頭橫梁撐起燕尾式的亭蓋。一般亭蓋應為瓦片堆疊而成,但這個亭子依然用的是打磨成瓦狀的石塊。除此外,亭頂還裝有六條由青石雕刻而成的龍。
“這個亭子是上世紀80年代由旅菲鄉(xiāng)賢吳文炳先生捐建的。”山雅村村干部吳明溪介紹說,當時,建這個亭子的方式很特別,整個亭子是“拼”出來的,“惠安的石匠將石頭打磨、雕刻好后,再將一塊塊石構件拼裝起來。”他說,這個亭子足足用了400多塊石構件。
記者在亭子內(nèi)看到,亭子內(nèi)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晉江縣人民政府給予吳文炳先生的表彰信和吳文炳先生創(chuàng)業(yè)與熱心家鄉(xiāng)公益的事跡;亭子的護欄上還嵌有一塊由石獅鎮(zhèn)人民政府樹的碑。
不久前,記者曾采訪過吳文炳先生。吳文炳先生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yè)的旅菲僑親,修橋、造路、建學校,他的善舉遍布村落各個角落,乃至石獅多所學校。他告訴記者,當時捐建這個亭子,源于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愁記憶。他說,以前,亭子下曾是一條小溪,其小時候在溪邊勞作過。早年,村落或村落以北的村民前往石獅,經(jīng)常會路過現(xiàn)在亭子的所在地。他捐建這一亭子,就是為了給人以方便,讓過往的行人有個歇息、避雨的地方。(記者林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