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明代以后多做縣學(xué),故也稱文廟。 同安孔廟坐落在廈門市同安區(qū)城東溪西畔,始建于五代,后毀。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大成殿,面積1050平方米,1987年重修。同安孔廟當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周圍學(xué)子求學(xué)的課堂?,F(xiàn)在為縣博物館,里面陳設(shè)著西漢以來同安當?shù)剜l(xiāng)賢名宦的史跡和歷代文物。
主體建筑大成殿為重檐歇山式,前廊后軒,斗拱飛檐。殿南側(cè)是朱熹和宋代科學(xué)家蘇頌、理學(xué)名宦林希元的祠堂。北側(cè)有興賢育才坊、泮池、觀瀾亭和石雕陳列場,該場陳列著200多件當?shù)厥占氖癖蹋渲杏刑拼?zhèn)墓獸、宋代石將軍、明代石馬、清代石翁仲等等。
同安兵馬俑
孔廟北側(cè)是石雕陳列場,這里擺放著200多件從全區(qū)各地收集來的石雕,神態(tài)各異,造型逼真。有唐代鎮(zhèn)墓獸
馬、牛、虎、羊等,八匹花崗巖石馬,線條流暢,昂然闊步,其中兩匹頭部似羊,脖子向前伸的石馬,造型怪異,別具匠心。從同安西安橋底出土的900多年前的石獅,有的屁股朝天,有的趴臥似睡虎,雕工粗礦豪放;而明代的石獅,頭有鬈毛,胸掛鈴鐺,腳踩繡球,其雕工細膩,紋路清晰。
此外還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文武翁仲。石翁仲高達2米,文官頭戴七梁冠,足登云頭履,雙手抱著朝笏,文質(zhì)彬彬;武將頭戴盔甲,身披胄衣,雙手按劍,威風凜凜。蔡先生指著四尊宋西安橋鎮(zhèn)橋石將軍說:
“這四尊宋代的石將軍算是比較有特色的,它是采用圓雕的方法,歷史也較悠久。原福建畫院院長不久前來看過,感到很高興,說現(xiàn)在在福建省內(nèi)很難看到這種(石雕)了。”
看到這些形態(tài)逼真,工藝精湛的石雕作品,你不能不感嘆這真是“同安兵馬俑”啊。
同安文物管理辦公室的洪先生說:
“那些石雕原屬于田野文物,散落在全縣(區(qū))各地。改革開放后,文物受到重視,當時在同安縣文化局局長顏立水主持下,把外面的石雕征集到孔廟[4] 來,集中起來展覽。”
在雕像群后面30多米長的古城墻上,鑲嵌著30碣不同朝代的石碑,精美的浮雕圖案,精湛的書法藝術(shù),令人賞心悅目。比較珍貴的有清代乾隆皇帝為廈門水師提督吳必達之母90壽辰御書的“萱壽延祺”石匾;辛亥革命莊育才、潘節(jié)文烈士的紀念碑;民國17年縣長林學(xué)增撰寫的創(chuàng)建同安中心公園碑記等。
石雕陳列場展出的300多件同安從宋至今各種石雕、碑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真讓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