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風后腿腳不便,但在6月18日早上抵達石獅市靈秀鎮(zhèn)靈獅村的蔡氏家廟后,來自臺灣云林縣北港鎮(zhèn)的蔡爾容,還是堅持在家人攙扶下,顫巍巍地從輪椅上站起來,緩緩走過門前廣場、邁上臺階進入家廟內。盥洗雙手、三炷清香、莊重祭拜,“這里是我的根,10年了,我們又回家了。”滿頭白發(fā)的蔡爾容話音輕柔,卻字句動情。
作為第十五屆海峽論壇的系列配套,第十一次“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6月17日在廈門舉辦,期間組織與會嘉賓共同參訪兩岸同名村。其中,參加“臺灣北港小洋坑原鄉(xiāng)之旅”的10名臺灣同胞,18日早上來到石獅,蔡爾容一家四口兩代人正是隨訪成員。
作為臺灣北港柯蔡宗親會理事,蔡爾容因為從事紙塑工藝的原因,早年曾多次到大陸參加過相關展會。然而,因為工作和其他原因,直到2012年,他才第一次踏足石獅尋根。“其實,也是為了圓我父親的夢!”蔡爾容告訴記者,老人家生前一直想回來看看,卻因為身體不便等原因不能成行,并引以為憾。因此,當年他便借參加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的機會,專門帶上妻子和兒子繞道位于石獅市靈獅村的蔡氏家廟祭祖。
這次,他還專門帶準兒媳婦一起來。“人沒有根,就難免像浮萍一樣,心靈一直漂泊著。”蔡爾容說,通過這樣的“原鄉(xiāng)之旅”尋根溯源、認祖歸宗,尤其是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很有必要和意義。對此,其子蔡榮櫸深以為然。目前在高雄醫(yī)學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他,這次也是抽空來的,“聽著熟悉的鄉(xiāng)音,感受大陸祖家的變化與發(fā)展,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石獅“容卿”和臺灣北港這兩個同名村淵源甚深。“蔡氏家廟所在的靈獅村是從原容卿村拆分出來的,容卿早年又叫洋坑。”熟稔兩地交流事宜的容卿中青年聯誼會榮譽會長蔡清水,指著蔡氏家廟內的一塊碑記告訴記者,這座宗祠有史可考的最早修建時間在清道光年間,是由當時臺灣北港的一位能人蔡慶宗獨資捐建的。“碑刻中‘我族慶宗,少生峰山,長住臺笨,胸懷浩大’,峰山是容卿的堂號,‘臺笨’就是‘臺灣笨港’,也就是現在的臺灣北港。”蔡清水說,上世紀30年代初,蔡氏家廟再次修葺,又得到彼時北港先賢蔡培東的大力支持,“兩岸兩村之間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由此可見一斑。”
同名村也是同根村、同心村!在確認石獅容卿為臺灣北港洋坑移民的祖居地后,這些年來,兩地之間也常有往來。此次原鄉(xiāng)之旅和聯誼活動,讓兩地蔡氏宗親再次歡聚一堂,共敘親情鄉(xiāng)誼,增進情感認同。
當日,在石獅市臺港澳辦、石獅市臺聯、靈秀鎮(zhèn)相關負責人和靈秀容卿蔡氏宗親等的陪同下,一行人還前往寶蓋鎮(zhèn)鄭厝村的龜湖蔡氏祖祠、靈秀山蔡氏祖墓祭拜,并一起品嘗閩南古早味小吃,在“語同音”“食同味”中讓彼此的心拉得更近。“宗親嘛,就是要越走越近,才能越走越親!”蔡清水坦言。
?。ㄓ浾?康清輝 通訊員 洪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