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8月17日訊 幽幽的石獅永寧老街,在“興源府”庭院深深的大宅門里,走出了一位女作家。她酷愛唐詩宋詞,酷愛穿旗袍,骨子里透著民國女性氣息。


她叫高寒,是石獅唯一的一位中國作家協(xié)會女會員。高寒是她的筆名,高取于本姓,寒字,因其酷愛唐詩宋詞,迷戀于名句,在取筆名時,“高處不勝寒”一句占據(jù)了她的心,遂命名高寒。她說,高寒兩字,表達了自己對文學及人生的追求和感慨,便是“寂寞”。
她出生在興源府,也在興源府出嫁
永寧老街58號,以前的榮興府,也叫興源府,這家榮興商號的店鋪,就是高寒的老家。高寒在這里出生,在這里出嫁,1993年搬離后,就很少再回去,也回不去。
透過58號大門上一個巴掌大的門框往里看:塌了,全是黃土,耷拉在半截半截的殘垣上。幸好臨街的連排木板大門還完好,遮住了幽深后院的清冷破敗,也掩住了一個興旺了近400年的家族史。
永寧老街曾是石獅的商貿(mào)中心,當年聚集著永進、霞源、興源、日茂四大家族,富庶而繁華。永進主要經(jīng)營大米,霞源主要經(jīng)營海運,榮興號主要經(jīng)營油坊,日茂主要從事食鹽。
當年,高寒家的榮興號油坊徹夜加工,三只烏槽木船,一只北上寧波、煙臺,一只往臺灣,一只南下印尼。去時,一路售賣花生油、面線、豆餅等貨物,賣完再一路南下經(jīng)過南京蘇杭,買入當?shù)貢r下新貨,回來本地再賣。
這樣的家業(yè),從明末清初,傳到高寒爺爺那輩,是第十代。家道中落在第十一代,正是高寒父親6個兄弟這輩。那是任誰也難逃的一個歷史大劫,國家戰(zhàn)亂、紅衛(wèi)兵抄家……
“我的父親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作風,他一生不茍言笑,不怒而威。”高寒也不知道,家族十代經(jīng)商,怎么突然在父親身上出了一條文脈。
正是因為從文,高寒的父親才會對一落千丈的家業(yè)感到特別的無能為力。他把自己更深地埋進書堆里,更加寡言少語,窮到?jīng)]錢買書時,就拿來字典一遍遍地翻閱。他下令,子女不允許大聲喧嘩,上學之前,不許走出興源府大門。每天吃完晚飯,兄弟姐妹6人統(tǒng)一圍坐在餐桌前做作業(yè),他自己就是老師。
“大抵是怕我們被別人教壞了吧,我們出去他會生氣。母親性格比較著急,我們偷跑出去或者考不好會被母親關起來打,打到竹子折斷。父親反而不會對我們動手,只是沉默。”高寒說。
高寒幾乎繼承了父親對文學書畫的熱愛。小時候,她經(jīng)常一個人躲在閣樓里看書,每次過了飯點,家人到閣樓喊她吃飯時,她會莫名地因為害羞大哭。那種對文學的感情,以這樣一種早熟的心理呈現(xiàn)了出來。
她覺得女人就該是穿著旗袍的樣子
高寒很愛穿旗袍,春夏秋冬,什么質地款式的都有,粗布呢子的、綢緞蕾絲的,還有黑色皮質的。
那年大學畢業(yè)到石獅永寧中學當老師以后,她就跟母親宣告,從今以后,她就只穿旗袍。母親覺得不像話,她便回母親:“你那么多女兒,不差我一個跟別人不一樣。”
高寒要穿旗袍,因為她覺得女人就應該是穿著旗袍的樣子:高挑苗條、端莊高貴、優(yōu)雅嫻靜、獨立自主。她清晰地記得,家道中落后,父親不讓5個女兒做繡花活兒而反駁母親的那些話:“女兒和兒子都一樣。女兒更要讀書,而不是整天圍著灶臺轉,只有讀書,才能自立,才有社會地位。”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流行藍色復印紙的手抄書,才十來歲的高寒跟著大人,三更半夜傳閱著《歸來》《一雙繡花鞋》等手抄書。她幾乎在《歸來》這本書的女主角丁潔瓊身上,確立了她一生追求的女性形象,包括她后來20多年對旗袍的摯愛。
至今,高寒的衣柜里仍常備著40多件旗袍裝。
《大洋樓》里閩南華僑的女人
石獅后桿柄村有一座楊家大洋樓,建于上世紀30年代,建筑面積達2萬平方米,實際房間170多間,坊間都稱“九十九間古大厝”,人口最多時有300人。高寒寫過一本小說《大洋樓》,故事場景就發(fā)生在這棟樓里面?,F(xiàn)實里,這棟樓的最重要女主人之一,也來自興源府。
書末尾的跋有這樣一段敘述:因為遠在異國他鄉(xiāng)一個80多歲的女人還孤獨地活著。她仍然燙著張愛玲式的翻卷頭發(fā),穿著裙子,戴著玉手鐲,優(yōu)雅而孤獨地活著。她的存在激發(fā)了高寒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沖動,給了高寒洶涌的源泉。
那時候,高寒大概35歲。她覺得已經(jīng)到了必須趕緊把這些個故事寫出來的時候。
她當時還在永寧中學當老師,便利用暑假,用了37天,幾乎每天一萬字的筆寫速度。中午由先生負責打飯,晚飯就吃簡易的咸飯,因為用腦過度,頭發(fā)大量脫落,體重也從90多斤瘦到70多斤。
6年后,這本《大洋樓》才正式出版,期間不斷修改。最后定稿,幾乎全盤舍棄了初稿的文字,用20天重新默寫了一遍。這本書獲得了“第五屆泉州市刺桐文藝獎一等獎”,也是高寒迄今花費最多心血的一本著作。
這本書寫了大洋樓里的女人,更確切地說,是閩南華僑留守家中的女人,一個特殊時期的婦女群像。她們的丈夫遠渡南洋謀生,寄回來錦衣良帛,蓋起華麗的洋樓,唯獨重洋兩岸,夫妻難聚首。
別人看到的一棟棟富麗堂皇的洋樓里面,其實是一顆顆孤獨寂寞的心。有人瘋了,有人變壞了,更多人則默默恪守著一個傳統(tǒng)女守節(jié)盡孝的操守。高寒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年輕時美麗得體大方,遇事時智慧包容明理,卻最終也只能在異國他鄉(xiāng)孤獨終老。
如今,這棟大洋樓的主體建筑已經(jīng)沒有人住了,但當你置身在這么龐然的一棟建筑中時,你肯定非常想知道,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170幾個房間內(nèi)的故事。你甚至能欺騙自己,十多米的幽深門廊內(nèi),仿佛還傳來了細細碎碎的聲響。
高寒,原名高晶炯、高晶璟,1966年出生在石獅永寧街。小學時期,高寒就展露出了寫作才華。她的文章一直被當作范文,作文也經(jīng)常在學區(qū)里獲獎。
高寒主要作品有《欣榮府》、《大洋樓》兩部長篇小說,以及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其中,短篇小說《三叔·女人·老屋》獲“福建省最佳新人獎”和“中國當代小說獎”?!洞笱髽恰肥撬⑷胱疃嘈难淖髌罚摃@得“第五屆泉州市刺桐文藝獎一等獎”。(海都記者 陳秀洪 林永清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