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AI機器人語音互動后,一位孤獨癥孩子的母親能很快洞悉到孩子的智能優(yōu)勢和薄弱點,這是真的嗎?
日前,在泉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名為“小智”的智能機器人“上崗”,與多組孤獨癥家庭互動。通過語音交互與量表分析,8歲孤獨癥兒童小凱(化名)提示空間智能突出,17歲“星青年”雅雅(化名)則凸顯出家庭教養(yǎng)中父母的焦慮。這些都為心理專家和康復治療師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干預提供科學依據(jù)。
對此,心理專家指出,AI機器人互動測評能快速識別孤獨癥兒童的智能優(yōu)勢與家庭問題,但不能完全依賴,對孤獨癥的人文關懷仍需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指導來彌補情感互動的短板。這一探索為孤獨癥家庭教育提供了“科技測評+人文干預”的綜合方案,為孤獨癥兒童構建一個更包容的環(huán)境添磚加瓦。

隨著技術進步,AI在孤獨癥家庭的干預支持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體驗 透過AI看到了孩子的潛能
“小智,我要測評孤獨癥……”在泉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心理咨詢室,孤獨癥兒童小凱的母親,與AI機器人語音互動,隨后打開《多元智能自評量表》進行在線測評。5分多鐘里她回答了120道題,問題多是對個人興趣、習慣等日常行為表現(xiàn)的調查,答完后隨即生成一份測評報告。
測評結果顯示,小凱表現(xiàn)出在視覺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等方面能力水平較高。小凱在4周歲時診斷為孤獨癥,之后家長一直帶他做康復訓練,目前在普校一年級接受融合教育。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老師在一旁指導測評,她介紹,小凱的母親是第一次接觸這個AI測評,較客觀地看出孩子視覺智能高,表現(xiàn)出觀察力較好、空間感知力較好,音樂智能高表現(xiàn)出聽覺感受力強。
對于他的康復干預,蘇老師建議可以利用孩子的優(yōu)勢點,培養(yǎng)他在音樂、舞蹈方面的興趣,彌補他語言、邏輯方面的弱點。“選擇他喜歡熟悉的音樂,讓他用唱歌來表達,提升語言能力,用唱歌教識字,也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雅雅在特殊學校就讀初三年,其母親直言,面對青春期的女兒,此前最大的困擾就是孩子情緒多變,控制不住言行,一度親子關系很緊張,而每到矛盾沖突的時候,母親不懂得如何正確幫她疏導情緒,往往選擇言語暴力去制止孩子。
今年8月,她在康復中心嘗試AI機器人輔助干預。蘇老師說,她通過多次沙盤游戲,看到了雅雅真實內心世界的訴求,對母女進行針對性心理指導。
分析 科技賦能重塑和諧親子關系
蘇老師介紹,AI機器人主要針對家庭教育的輔助測評和指導。孤獨癥兒童以社交溝通障礙、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表現(xiàn),在聽從指令方面,部分高功能患兒多少能夠配合,如果是低功能兒童,本身就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言行,無法獨立面對AI進行互動。因此對于孤獨癥家庭以家長互動配合為主。
記者看到,該AI系統(tǒng)中設有職業(yè)偏好、學習狀況、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互動模塊。對于孤獨癥的測評和指導,以“家庭環(huán)境”模塊為主,其中設有《家庭功能評定量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家庭環(huán)境量表》等。
此外,“社會適應”模塊中有《多元智能自評量表》,孤獨癥家長依據(jù)孩子能力表現(xiàn)進行測評,可以從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等八個維度判斷其能力結構。
“這些是目前國際普遍認可的家庭教育測評量表。”蘇老師說,測評可以直觀體現(xiàn)不同家庭的教養(yǎng)模式。心理老師和康復治療師會針對性做指導:要如何與孩子溝通,怎么挖掘孩子閃光點,運用怎樣的教養(yǎng)模式更有效。
雅雅2周歲4個月確診孤獨癥,此后一直做康復,但對女兒的內心需求,媽媽始終了解較少。蘇老師分析,測評看出雅雅的媽媽在教養(yǎng)中開放度和接納度較好,結合沙盤游戲進行個訓,指導她調整教養(yǎng)方式。“女兒出現(xiàn)自控不了的異常言行時,不會再粗暴去制止,會給她私人空間去釋放、接納自己。”雅雅的媽媽欣慰地說,女兒情緒平穩(wěn)后,學習生活更有條理,可以在學校“寄午”,自己就能放手做兼職和社交。
建議 技術輔助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國內外陸續(xù)出現(xiàn)虛擬現(xiàn)實和人工智能輔助干預孤獨癥的新方法。AI技術在孤獨癥篩查和康復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孤獨癥孩子與普通孩子一樣,都有自己‘天賦智能’所在,如能盡早捕捉并有效地進行干預,康復效果會更好。”在蘇老師看來,AI技術介入為孤獨癥的診斷、干預和生活質量提升帶來改變。智能輔助系統(tǒng)通過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可以實時分析患者的行為數(shù)據(jù),提供即時反饋。傳統(tǒng)的一對一行為療法,往往時間成本花費較長,耗費家長較多精力。AI作為輔助工具,能幫助家長與心理老師更快地建立信任關系,繼而盡早介入實際干預訓練。
“AI技術雖能高效篩查兒童能力結構,但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來提出切實有效的家庭指導方案。”她認為,孤獨癥的早期識別和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研究表明,3歲前開始的行為干預能明顯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質量。
在與孤獨癥家長的溝通中,他們普遍擔憂孩子的未來,對如何賦予他們生存能力感到困惑。泉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愛心企業(yè)捐贈的AI機器人主要運用于孤獨癥兒童等特殊群體的心理指導和康復干預。借助AI,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獨有的特點,綻放屬于他們的生命力量,從中習得相適應的生存技能,讓家長不那么迷茫。“技術運用不能完全替代人,對孤獨癥最有效的干預,仍是科技與人文關懷相結合。”(記者 許奕梅 王柏峰 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