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9月6日訊(閩南網(wǎng)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文/圖)三尺講臺,方寸之地,似乎是黃銘涵一家人的“慣性選擇”。細數(shù)起來,爺爺?shù)娜谓虝r間有37年、奶奶12年、外公28年、父親33年、母親32年,教書育人的接力棒后來傳到了黃銘涵的手中。25歲的她,已在泉州市鯉城區(qū)第三實驗小學擔任了兩年的音樂教師。
他們一家三代6人從事教育工作,全家累計教齡144年,多人獲得市、縣優(yōu)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時值第40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閩南網(wǎng)記者在黃銘涵及其父親黃志文的講述中,了解他們一家三代續(xù)寫教育情緣的故事。
圖為黃銘涵(中)與父親黃志文(左)、母親傅昭蓉
三代人:接力傳承教育的火種
在這個家庭里,第一代從事教育工作的是黃銘涵的爺爺黃祖芳。他是惠安一中的退休教師,教育教學成績優(yōu)異,桃李滿天下,是當時惠安縣數(shù)學教學的權(quán)威之一。奶奶黃晉香,是印尼歸僑,曾在惠安五中(現(xiàn)泉州十七中)任教12年。外公傅健生曾是漳浦一中的體育老師,教齡28年,在漳浦一中組建了武術(shù)隊,是享譽漳浦教育界的名師。
第二代是父親黃志文,1991年到泉州市滿堂紅中學(現(xiàn)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任教,現(xiàn)任泉州市凌霄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她的媽媽傅昭蓉,在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當體育教師。
“我的父親、母親是在校園里走到一起的,我和我的愛人也是在學校工作時認識的。”黃志文告訴閩南網(wǎng)記者,他之所以選擇當教師,完全是受父母的影響,父親黃祖芳是他教師生涯的“引路人”。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一家人經(jīng)常飽一頓饑一頓的。回憶這段時光,黃志文的奶奶總要提起,父親黃祖芳每天赤腳走遠路到惠南去上學,最后成功考上福建師范大學,成為當?shù)?ldquo;稀有”的大學生。
跟隨著父母親生活,黃志文從小在校園里長大。因為父親喜歡研究數(shù)學,他的小學數(shù)學老師經(jīng)常托他帶題目回家,請父親幫忙解答。拿到題目后,父親總是很熱心也很嚴謹,不僅在紙張上列出解答題方法,還會寫下注意事項。
“我當時就感覺父親非常了不起,心里很自豪。”黃志文說,他一直很敬佩父親,對教師這份職業(yè)有“濾鏡”,高考時毫不猶豫報考了師范院校,跟父親一樣主攻數(shù)學。巧的是,愛人的成長經(jīng)歷也與他非常相似。
而隨著1999年出生的黃銘涵走上三尺講臺,家里最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出現(xiàn)了。
為了“教育”事業(yè),他們成為一家人,又通過一代人影響下一代人,教育的火種就此傳承了下來。
父親:一聲聲“老師”,幸福滿滿
從教33年,黃志文言傳身教,桃李滿園。除了家人都是教師,他當年教過的一些學生也為人師了,有的還成為自己的同事。
“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教師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黃志文說,他時常“強迫”自己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多接觸、多學習新事物。
記憶中,父親在世時嚴于律己,即便馬上要退休了,也經(jīng)常備課到深夜。有一天,他大半夜回家看到很是不解,畢竟父親已經(jīng)把一生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數(shù)學教學,對每個知識點了如指掌,無需浪費時間來做這些“無用功”??筛赣H嚴肅地告訴他,當教師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句話,令他醍醐灌頂。
黃志文向閩南網(wǎng)記者講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
在教數(shù)學的20多年里,他學著父親認真?zhèn)湔n,溫故而知新。隨后,他上任學校的書記、校長后,雖不在教學一線,但他變得更忙了,不停學習、摸索著如何把學校辦得更好。
每天,黃志文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新學期這一周,他每天早上7點多到校門口,和老師一起迎接孩子們?nèi)胄?,在處理繁忙事務的間隙,他抽空到操場去看孩子們做課間操,到班級去聽老師講課……總要親自到現(xiàn)場走一走、看一看、學一學,黃志文才能放心。
課間時間,黃志文趕去看孩子們做操
創(chuàng)辦于1947年的凌霄中學,是泉州地區(qū)最早創(chuàng)辦的僑校之一,現(xiàn)有學生1200多人,其中外來工子弟占比九成。作為學校的掌舵人,黃志文帶著教師隊伍正在努力創(chuàng)建“泉州市初中教育綜合改革新優(yōu)校”,他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享受平等的教育。
近年來,學校在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充分拓展校本活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其中,學生女子足球隊曾5次摘得泉州市級冠軍,成就了“五星凌霄”的美名,被譽為泉州市校園足球的“王者之師”。另一特色項目——“書刻藝術(shù)之美”校本課程也辦得有聲有色,是泉州校園的“網(wǎng)紅”課程,由學生創(chuàng)作的書刻作品已先后獲得50余項藝術(shù)作品專利版權(quán),拿下多項國家、省、市、區(qū)級榮譽。說起這些辦學特色,黃志文非常自豪。
“我跟很多孩子保持著聯(lián)系,有時候在學校周邊買個早餐或者吃個面線糊,都被學生認出來,有的都是好多年前教過的孩子了。”黃志文說,他們口中一聲聲的“黃老師”,對他來說很受用,令他幸福感滿滿。
女兒:長大后,我也成了你們
從小到大,女兒黃銘涵也以校為家,對校園有著莫名的歸屬感,立志要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讀書時,她一邊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一邊勤奮練習音樂技能;“長大后,我也成為了你們”,她于2022年正式任教,成為鯉城區(qū)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
黃銘涵
黃銘涵和班級的孩子們
初出茅廬,黃銘涵到崗后就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起初,一些家長提出質(zhì)疑,認為“副科”老師沒經(jīng)驗,無法勝任班主任的工作。為打消家長的顧慮,也為了能快速熟悉學生的情況,她每天都待在班級里,保持著跟學生、家長的互動,及時處理各類問題,成長迅速。
“我父親在教育、引導孩子方面很有一套,我母親同樣是‘副科’老師,也當過班主任,跟我有很多共同話題。”黃銘涵說,小時候,父母親是她的榜樣,長大后,父母親是她的依靠。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難題,她也時常向家里的這兩位“前輩們”請教。
任教兩年來,黃銘涵兢兢業(yè)業(yè),在班級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得到孩子們的信任和家長的認可。除了日常音樂課外,她還發(fā)揮個人特長,承擔了學校合唱團的訓練任務,經(jīng)常利用假期的機會,外出進修研學或給孩子們排練節(jié)目。
在黃銘涵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豐富的個體,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她所理解的“教書育人”,其實是兩部分工作,傳授知識固然重要,啟蒙心智、領(lǐng)悟道理同樣值得重視。
走上從教這條路上,這位女教師正在慢慢摸索和努力,通過積累更多經(jīng)驗,來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