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鼓手藝 家傳四代
鼓聲,對閩南人來說,幾乎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背景聲。無論是南音、高甲戲、木偶戲等泉州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舞臺上,還是喬遷、祭祀、慶典、喪事等民俗活動,特別是表演閩南特色的“大鼓吹”,鼓聲都是不可或缺的。

①去毛后的牛皮,撐開曬干備用。
有經(jīng)驗的鼓手都知道,一面好的鼓,聲音要響亮卻不能刺耳,要經(jīng)得起幾十年的捶打而不松懈。然而,這種好鼓可遇而不可求。在永春,老鼓手都知道要買鼓得到達埔鎮(zhèn)尤家,經(jīng)100多年傳承的尤家制鼓技藝,意味著高品質。
尤建成是尤家鼓的第四代傳人,今年已經(jīng)70歲。族譜里有記載,出生于1860年的曾祖父尤學取,開創(chuàng)了尤家的制鼓技藝,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②將曬干的牛皮浸泡24小時后,刮除雜質。
幾經(jīng)沉淪 一度中斷
在一個世紀多的歲月中,世事幾易,風云變幻,尤家的制鼓技藝也幾經(jīng)沉淪,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甚至被迫中斷。大鼓,在舊社會,更多出現(xiàn)在與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動中,新中國成立后,開始了一系列破除迷信的活動,因此,買鼓的人少了。1953年,是尤家鼓的第三代傳人尤建成的父親尤國治當家,他被迫中斷了家傳的制鼓行當,直至1963年,他因病去世前,將兒子尤建成叫到床前,將制鼓的幾個關鍵點一一道出,并叮囑他,有機會一定要重新制鼓,不能讓這門手藝斷了。
出生于1946年的尤建成,從小看著爺爺、父親制鼓,制鼓的每一個步驟都大致了解,然而,父親停業(yè)之時,他年僅七八歲,記憶并不深。父親去世時的一番叮囑,讓他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家傳的技藝。父親的遺命,尤建成銘記于心,但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鼓仍沒有市場,他只得一邊務農(nóng),一邊等待機會。

③按鼓的大小計算出鼓架的高度、直徑、弧度,再加工出相應大小的木片,用藤條一片片圍起來。
承父遺志 鼓聲再起
十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在尋找讓尤家鼓重新面世的機會。1970年,村里搞活動,借來小學的大鼓,不小心弄壞了,緊急向他求助。他憑借技藝和父親傳授的秘訣,經(jīng)過一番摸索,竟然做出了大鼓,沉寂了近20年的尤家鼓聲,再度響起。鼓聲喚醒了許多人,慢慢地開始有人找他制鼓,但數(shù)量不多,一年做不了幾個。
直至1980年,他決定開店,將家傳的老手藝發(fā)揚光大。最初,生意清淡,來做鼓的,無非是寺廟、宮廟里的和尚、道士等,他做的鼓經(jīng)久耐用,因此產(chǎn)量一直不大,他的主業(yè)仍是務農(nóng),僅在業(yè)余時間做一做,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