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坂巷位于市區(qū)中山南路西側,東起中山南路,西通新門街上帝宮巷。在古時,這兒居住的是涂門外馬坂村一帶搬遷至此的鄉(xiāng)民,因此巷子被叫作“馬坂巷”。
馬坂巷1號是棟三層小洋樓
物候流轉,小巷悠悠。
上周末,記者跟隨“一號大姐”曾老師,踏入這條老街巷,探訪巷里的1號建筑。門牌號為1號的古厝是一座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小洋樓,白灰水泥墻,構造精良……
從祖?zhèn)骷彝バ∽鞣?到地區(qū)“文具總行”
“這幢小洋樓有三層樓高,是父親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購置的,就在中山路邊。”在馬坂巷1號老屋,今年68歲的黃國榮娓娓道來這座老宅的前世今生。父親黃德裕,以前家里是做手工金紙、文具生意,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買了3層的洋樓,“這座洋樓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建筑依舊十分牢固。”
黃家買下這幢洋樓后,生意越做越大,“從文具,到手工祭祀用品都有經營。”據黃先生回憶,當時,晉江、石獅等地都有人來這里批發(fā)文具,名聲大漲,號稱“黃德裕文具總行”。
目前,老宅住著黃家三兄弟,黃國榮住在中間,隔壁住著大哥,二哥住前面。在黃先生家中,記者看到一塊長60厘米、寬30厘米的老式地契,印著云紋香爐,在舊宅角落處,還留存著三塊清朝柱礎,散發(fā)著歲月的幽香。
黃國榮講述小洋樓的歷史
與書法家曾遒毗鄰 店名題字出其手筆
談起店面題字,黃國榮透露,“泉州歷史上最后一名舉人、書法家曾遒題寫的,很有紀念意義。”
史載,曾遒(1868年-1954年),字振仲,別號升文山人,泉州晉江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同時也是泉州歷史上最后一名舉人。他工書法,精詩詞,顏體筆跡流傳閩南、臺灣、南洋等地,很有名氣,一生以教育和公益為業(yè),主持花橋善舉公所十余年。著有《桐陰舊跡詩紀》,以詩詞記錄泉州地方文物古跡。
“曾宅就在我們家隔壁,聽說鄰居新店開業(yè),他二話不說,立即提筆疾書而成。”黃國榮說,曾遒書寫的“黃德裕文具總行”七字墨寶,后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掉了,十分可惜。
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火嚳
洋樓曾是附近制高點 發(fā)大水成居民躲避處
“這幢洋樓在當時是附近最高建筑,發(fā)洪水時,附近的居民都跑到我家樓上躲避。”黃國榮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泉州發(fā)過幾次大洪水,大水沖進城里,城里城外一片汪洋,“那一年我才6歲,依稀記得大樓淹沒到二樓位置,令人終生難忘。”
“臨街巷口建筑修建成弧形,古城街巷很多建筑都是如此,隨處可見,其實這里面大有玄機!”曾在省五建技術質量部工作的黃國榮說,這與之前泉州經常淹水有關,“巷口弧形建筑,在平日方便市民進出,發(fā)大水時,還可以削緩水流沖擊力,起到保護建筑本體的效果。”
官方火嚳深藏民宅 至今依然泉水汩汩
“還有一口古井,已有數百年歷史,古意盎然,叫‘火嚳(kù)’,據稱是當年市舶司倉庫的防火井。”在黃國榮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中山南路577號店鋪后,在馬坂巷1號墻后發(fā)現了這口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水井。
這個歷史悠久的官方火嚳如今深藏民宅。據記載,這口古井深達七八米。嚳,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火嚳即用來防火,其實是泉州市舶司倉庫的防火井。
1987年,廈門海關、泉州海關、泉州交管聯合調查組,曾對馬坂巷一帶進行調查。調查報告稱,在水仙宮東,過洪厝山,通大街有條巷叫舶司庫巷。舶司庫巷應是市舶司倉庫所在地。舶司庫巷北即馬坂巷,兩巷之間有一古井,叫火嚳。幾百年后往井中望去,泉水汩汩,生機依舊。
■巷名由來
關于馬坂巷地名的由來,一種說法來自官方,1982年,由泉州市地名辦公室編撰的《泉州地名錄》中記載:該巷居民原從涂門外馬坂搬來,故名馬坂巷。另一種說法來自民間,“坂”,有斜坡之意,這里位于水門巷后,古時很多車馬到這里接駁船舶上的貨物,地勢不平,故名馬坂巷。(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胡彥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