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3日訊 每天下午4點,總有人敲開劉金福家的木門,這個位于德化縣城卻不靠街也不顯眼的老房子,來客絡繹不絕。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這里吸引人的,是一種烤了60多年的餅香。
肉餅火吻而生
劉氏祖?zhèn)鞯目救怙?,最早一個餅賣幾分錢,2005年前后賣5毛錢,如今賣2塊錢。肉餅雖小,卻有著復雜繁瑣的制作工藝,尤其在烤餅環(huán)節(jié),還特別講究一套“生火、吸火和火吻”的秘訣。
劉金福生火烤爐,要烤1個多小時
生火烤爐
每天下午一點,小小的鼓風機發(fā)動起來,劉金福將一塊塊木材丟進烤爐,火苗搖曳,最終燒成了熊熊大火,舔舐著烤爐土甕的內壁。
這個烤爐,長相一般,做法卻不簡單。首先,得去挑一個質量上乘的土甕,“德化已經沒人做了,都要到永春去買,一個得五六百塊錢”;其次,將土甕固定在院子里,運來赤土(黏性很高的黃土)將土甕包起來,夯實,厚度大約30厘米;最后,用粗木板將整個烤爐圍起來,箍緊。
“我也不知道溫度會有多高,主要靠感覺。”劉金福擦把汗,熊熊燃燒的大火,將整個烤爐燒得火熱,隔著兩三米,熱浪襲人,看一眼土甕內壁,都被燒紅了。這就是要用赤土圍起來的原因:土甕會膨脹,但被外層的赤土牢牢包住,就不會爆裂;外層厚厚的赤土,吸收了大量的熱,可以慢慢散熱用來烤餅。
生火烤爐,都只能用手工完成。偏著頭免得頭發(fā)和眉毛被燒,劉金福用火鉗夾起木材,快速而準確丟入,要正中火堆中間,這樣就不會砸到土甕,能夠用得久一點:遇到質量一般的土甕,只能用半年,最好的一個用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