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的方言中,一句“tie”,可道盡萬千贊美。一提安溪的“tie”,許多人舌尖便泛起那縷獨特的“觀音韻”。這抹由百年匠心與山海靈氣共同“泡”開的韻味,是安溪最鮮明的標簽。
但若你以為安溪的魅力僅存于茶盞之間,便錯過了它更為深厚的靈魂。從鐫刻歷史的建筑到撫慰人心的美食,從薪火相傳的民俗到街頭巷尾的從容——這座閩南小城,既守得住古老藝境,也接得住新潮風尚。安溪的“tie”,何止于茶!
茶園
建筑之“tie”:鐫刻在磚瓦間的歷史交響
安溪的底蘊,是被一磚一瓦鐫刻在大地上的。
走進“秀甲江南、名冠八閩”的安溪文廟,撲面而來的不只是香火氣,更是歷代學子沉淀的翰墨遺香。泮池、照墻、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層層遞進,以“禮序漸進”的空間敘事,將儒家禮制化為可觸摸的建筑詩篇。細看戟門石柱上盤繞的云龍,仿佛以石為紙,書寫“天行健”的剛健不息;細看大成殿藻井,以蓮花如意斗拱疊成“蜘蛛結(jié)網(wǎng)”的穹窿,不用一釘卻承托萬鈞,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化作可仰望的視覺樂章。
而位于山巔的清水巖,以“帝”字形布局將信仰寫進山勢。108級臺階引導朝圣者步向空靈,枝枝朝北的古樟以倔強身姿詮釋“柔能克剛”的禪意。這里是儒釋道交融的靈境,鐘聲清越,足以讓浮躁的心瞬間沉靜。
清水巖
若將視線投向鄉(xiāng)野,散落的土樓與古厝低吟著團結(jié)與鄉(xiāng)土的質(zhì)樸之韻。聚斯樓以溪石壘砌,木構(gòu)回環(huán),樓中制茶遺跡猶在,茶香仿佛從未散去;映寶樓背倚陡坡,卻人工填出六畝平地,形成“樓中有院,院中有亭”的奇觀;南巖村泰山樓則將“君子泰而不驕”的哲學砌進墻垣,石墻開斗形窗、喇叭孔,兼顧防御與韻律。紅磚白石,雙翹燕脊,圍起的是家族的煙火日常,一磚一石皆沉淀著閩南人合族而居的溫暖記憶。
“閩南味”五落大厝
穿行茶山之間,俯仰皆是風景:閩南風格民居與蔥郁茶田相映成趣,夯土墻斑駁質(zhì)感和現(xiàn)代茶生活和諧相融。安溪的建筑,不僅是歷史的容器,更是面向未來的生活場景。
歷史中的安溪以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懷,將農(nóng)耕文化、茶文化、閩南文化以及漂洋過海而來的異域文化巧妙融合,最終釀出了獨具魅力的“安溪韻”。
美食之“tie”:舌尖上流淌的山海交響
若說建筑是“tie”的骨架,那美食,便是其間流淌的血液,是能用舌尖細細品讀的活歷史。
安溪的街頭巷尾,處處飄散著誘人的香氣。清晨的巷口,剛出鍋的湖頭米粉冒著熱氣,米香純正,入口Q彈爽滑,仿佛能看見老師傅正在老工坊里,用古法技藝攪動著米漿,將一生的專注都融進了這口爽利之中。
傳承百年的官橋豆干,其貌不揚,卻是時間點化的珍品。外皮柔韌,內(nèi)里嫩如凝脂,咸香中透出微甜,是佐餐下酒的絕佳風物。香氣撲鼻的芥菜飯將清新的芥菜味道與松軟的大米完美結(jié)合,口感清爽宜人,讓人仿佛置身于田園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與寧靜。
長卿綠豆餅的酥皮薄如蟬翼,內(nèi)餡清甜沙軟,一口下去,酥香滿口,是走親訪友的體面手信,更是縈繞在游子心頭最溫柔的鄉(xiāng)愁。
宴席之上,方見安溪的深厚底蘊。湖頭相府家宴,是一部可以品嘗的史詩。源于清代名相李光地府邸,米粉、雞卷、肉粕湯……每道菜都承載著官邸禮儀與文化精粹;虎邱的光魚宴,則是一席來自深山的“鮮”味奇遇,“一魚三吃”盡顯物盡其用的智慧,清蒸保留本味,魚餅外酥里嫩,魚湯醇厚清甜,都是自然最本真的饋贈。
好友約茶
在安溪,“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生七件事中,茶與米有著相媲美的地位。近年來,安溪的茶宴愈發(fā)創(chuàng)新,制作出如茶粽子、茶粥等特色美食,甚至舉辦茶宴比賽,讓茶文化煥發(fā)新的生機。這已不僅是果腹,更是以茶為媒,完成一場味覺的修行,將安溪的魂——那份深沉的“tie”,徹底吃進肚子里。
民俗之“tie”:傳承在儀式里的生命律動
安溪的“tie”,是動態(tài)的、鮮活的。它隨著節(jié)慶的鼓點跳動,在古老的儀式中代代相傳。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清水祖師信俗是安溪人精神信仰的核心。而清水祖師迎春盛典,是安溪民俗之韻的集中爆發(fā)。鑼鼓開道,鞭炮震天,綿延數(shù)里的繞境隊伍宛如流動的史詩,沿途信眾獻花、敬茶、恭請“三忠火”,以最熾熱的方式,祈愿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如今,清水祖師信仰跨越千年,從安溪到臺灣及東南亞,成為海內(nèi)外數(shù)千萬信眾聯(lián)系的紐帶。
更令人振奮的,是古老民俗中迸發(fā)的新生力量。源于唐代團練、成于明清御寇的安溪宋江陣,堪稱“棍棒手撲,妙絕天下”。它從歷史的烽煙中走來,從保家衛(wèi)國的實戰(zhàn)陣法,演變?yōu)榧湫g(shù)、舞蹈、雜技于一身的民俗瑰寶,成為閩南忠義精神的“活化石”。
同樣綿延不息的,還有藍田鎮(zhèn)穿越千年的燈火。始于宋代的藍田牌樓燈,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的夜晚,用竹木彩紙構(gòu)筑起流光溢彩的樓閣亭臺,組成千米長的燈河巡游鄉(xiāng)間。它最初是聚民避禍的暗號,如今已化為祈愿“五谷豐登”的燦爛圖騰。
而安溪民俗的至高境界,終究要回歸于一盞茶的方寸天地。流傳千年的斗茶習俗,是茶鄉(xiāng)最富雅趣的“兵法”。氤氳茶香中,是老茶師與年輕后輩的技藝切磋與心性對談,更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的生動演繹。
松弛之“tie”:流淌在街巷間的從容底色
最終,所有的“tie”都歸于安溪人獨特的生活節(jié)奏——從容、溫暖、扎根當下。
穿行于茶香老街,店家一句親切的“來呷茶”,沒有喧嘩,只有專注地沏茶、分享與閑聊。一盞茶,拉長了時光,也舒展了心靈。
這份“tie”,也蟄伏在暮色中的西溪河畔,潛藏在晨霧輕繞的市井早市。這里的人們仿佛握著一把生活密鑰:再奔忙的日子,也要留一盞茶的閑適;再高遠的志向,根須也深扎在這從容的煙火人間。
來安溪,最適合“以茶代步”——隨茶農(nóng)采茶,聽匠人講茶,坐茶山品茶。這里沒有倉促的打卡,只有沉浸的體驗,每一次呼吸都縈繞茶香,每一次駐足都意蘊深長。
茶香是風骨,書香是魂魄,心香則是安溪人向善、包容、堅韌的文化基因。三香共融,織就安溪獨一無二的精神圖景。
安溪的“tie”,何止于茶?遠遠不止,不止……
“tie”在文廟飛檐的千年風鈴里,“tie”在清水巖的晨鐘暮鼓中,“tie”在湖頭米粉的騰騰熱氣間,“tie”在熱鬧集會的震天鑼鼓聲里……更在每一位茶鄉(xiāng)人遞來的那盞溫熱茶湯里。
安溪的“tie”,是歷史積淀的厚重、是文化滋養(yǎng)的廣博、是山海交融的滋味,更是生活本真的溫度。恰似一盞頂級的安溪鐵觀音,初嘗是清冽的蘭芷芬芳,再品是醇厚的觀音神韻,而最終縈繞不散的,是那綿長不絕、沁人心脾的——回甘。(融媒體記者 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