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0月27日訊(通訊員 黃建和 宋清忠 閩南網(wǎng)記者 柯嘉進 文/圖)在閩南的村莊,大體上一個村子只有一個姓氏,這樣的村子往往會有一段傳奇的歷史故事。

芹坂村是華安縣豐山鎮(zhèn)的一個村,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6公里,東鄰長泰古農(nóng)農(nóng)場,南界玉蘭村,西連寨坂村,北靠大埔頭山。有6個村民小組、400多戶1500多人,宋姓占80%以上。
故事總會有一個開頭,那是村子血脈的源頭。其故事的開始,又總離不開“開基族”。據(jù)族譜記載,芹坂村宋氏開基祖宋興智,“自幼磊落不群,知書勵行,事母至孝”,是漳州宋氏開基祖宋用的后裔。
宋用(約638—720)字什五,光州固始人,漳州宋氏開基祖。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宋用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亂后,奉命率部屯田,鎮(zhèn)守北溪浦南,生六子,分六房號曰“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六房后裔子孫在漳州至今繁衍4000多人,另有后裔移居浙江、江西、廣東、臺灣及福建其他地市。
芹坂村歷來崇文而重教。熟悉村中歷史的宋定興講到,其第十二世祖曾在漳州購置房產(chǎn)為本村讀書人住宿。這一傳統(tǒng),也得到村民宋坤龍的印證。年輕時曾多年參與村務(wù)的他介紹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本村子弟到漳州讀書,村里的人也輪流為他們送大米等生活物資,當時交通不便,須過北溪渡船,然后方可步行前往。
如今,每逢子弟考上大學(xué),也會專門給予表彰獎勵。村中已走出博士5名、碩士20余名,更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民教師。他們或扎根鄉(xiāng)土,或遠赴他鄉(xiāng),在各行各業(yè)貢獻才智,并以各種方式反哺桑梓。
上個月,短劇《將軍令之老祖駕到扭轉(zhuǎn)乾坤》開機儀式暨芹坂村“文化賦能、鄉(xiāng)村振興”啟動儀式在芹坂村隆重舉行。這也是繼鄉(xiāng)村振興短劇《我在92年辦村晚》成功推出后的第二部“芹坂”短劇。
劇在村中拍,景隨劇揚名。村莊中的石板小路、老宅、廊亭等元素,為短劇的拍攝增色不少,也因此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