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海采了幾天“愛國是什么?”,今天問問大家什么是不愛國?一位北京市民回答:我覺得貪污就屬于一種不愛國的表現(xiàn)。(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10月4日)猶記得前些時候央視逢人必問“你幸福嗎”,受到網(wǎng)友們非議;如今央視總算從善如流,改問“愛國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你幸福嗎”問的是感受,是對事物表面的、具體的、直接的、個別特性的反映,這樣的問題帶有更大的感性色彩;“愛國是什么”、“什么是不愛國”,問的是個人觀感,是概念、判斷、推理的綜合,雖不乏感性因素,但卻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全面的、間接的、概括的判斷,從而顯得更加理性。
自媒體時代,人人手中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從“旁觀者”變成為“當事人”。從微博到微信,從論壇到貼吧,人們暢所欲言。小眾的聲音有了表達的平臺,但小眾的聲音同樣也淹沒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口水之中,說者多多,聽者寥寥。在這種“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央視放下身段,把話筒交給老百姓,讓老百姓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就“什么是不愛國”這樣稍稍“尖銳”一點的問題發(fā)表看法,也就更有意義。
日前央視街頭采訪,讓老百姓說說自己對“愛國”的看法,其中有位小學生回答“愛國是扶老奶奶過街”,被網(wǎng)民稱為“神回復(fù)”。按說扶老攜幼是美德,如今卻成了“神回復(fù)”,由此不難窺見社會風氣之不正,從中讀到的是民意。事實上央視隨機問大家“什么是不愛國”,一位北京市民回答:“我覺得貪污就屬于一種不愛國的表現(xiàn)?!边@背后同樣不難是民意洶涌——對貪官的仇恨,對廉政的期待,對反腐倡廉寄予厚望。
也許這樣的即興提問,有時得到的會是些“神回復(fù)”,這也不要緊。誠如一代偉人毛澤東所說,“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把各種回復(fù)、各種聲音加權(quán)起來,在“存異”中“求同”,我們對民意的把握也就越發(fā)真實而具體,我們就能更充分地了解各方面情況,做出理性判斷和正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