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南京市六合區(qū)金寧廣場2期,保安蔣師傅在值夜班時,墜入電梯井。當大家把他從負二層的電梯井底部救出時,他已經氣息微弱,經過搶救最終沒能挽回生命。六合區(qū)公安、質監(jiān)、安監(jiān)等多個部門,正在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5月25日《現代快報》)
隨著高樓大廈的崛起,電梯正快速走進千家萬戶,人們每天都要跟隨電梯上上下下、進進出出,一切都是那樣自然從容,壓根就沒有產生過害怕的念頭,可現在卻不一樣了,近一段時間,電梯似乎得了“狂犬病”,不斷發(fā)生電梯傷人、電梯奪命事件,反復刺激著公眾敏感的神經,坐電梯從以前的享受變成了一種煎熬。
電梯的功用自不必言,只需在指示鍵上按動一下,想到哪一層都非常方便,再不用爬上爬下,累得氣喘吁吁,為了省時省力,很多人哪怕上下一層,都要習慣性地坐上電梯,這種電梯依賴癥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群體,當然也沒啥不妥,安裝電梯本身就是為了方便出行的??裳巯碌那樾巫尮姶笫?,很多電梯似乎染上了怪病,要么罷工懸在半空,要么不聽使喚說停就停說走就走,要么使出空城計讓人一腳踏空,猶如上演一部部驚險大片,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電梯驚魂,很多人又患上了電梯恐懼癥,既想乘電梯,又怕乘電梯,這種矛盾心理讓民眾倍感焦慮與不安。
電梯傷人也好吃人也罷,責任不在電梯本身,因為每一部電梯都是人來設計的,其安裝、維護與保養(yǎng)如果不到位,必然會出問題,我們注意到,許多電梯進入高齡,老化嚴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有一些電梯被隨便改變用途,用作客運、貨運,有些電梯前腳剛保養(yǎng)后腳就出事,現在就連新電梯也奪人性命,我們不禁要問,電梯究竟怎么了?如果不乘電梯今后我們還能乘什么?
其實,電梯并非不可掌控,關鍵是看我們是否遵守相關規(guī)定,如果大家操作使用都不違規(guī),如果維護保養(yǎng)及時到位,如果產權單位經常加強巡查,電梯驚魂事件絕不會頻頻發(fā)生。如果大家都做不到,保險公司不妨開展坐電梯買保險業(yè)務,果真走到這一步,保險公司是幸運的,因為市場前景廣闊,那么不幸的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