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廣州市民政局局長莊悅?cè)涸谑忻裾ぷ鲿h的工作報告中指出,由于銀河革命公墓出現(xiàn)墓地資源枯竭現(xiàn)象,廣州將建第二“銀河公墓”。此消息一出,立馬將廣州市民政局推上了輿論的風(fēng)口浪尖。諸多專家建議與其耗巨資再建第二個“銀河革命公墓”,不如更新觀念,取消特權(quán),建造一個不分官民等級、人人平等的“廣州市福山樹葬公墓”。(5月9日《小康》)
如果說,革命戰(zhàn)爭年代,政府修建烈士公墓用以安葬為國捐軀者和革命軍人有其必須性,亦為民意所服,那么和平建設(shè)年代,再耗費大量公帑修建專門埋葬干部及公務(wù)人員的墓地,不僅有悖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人死而平等”的樸素價值觀,有擴張?zhí)貦?quán)的嫌疑,而且也不利于海葬、樹葬、壁葬等生態(tài)殯葬模式在民眾中間的推廣。因此,這樣的公墓,不,應(yīng)該叫“官墓”不修也罷。
中國人向來信奉“死去元知萬事空”,認(rèn)為死是最公平的,無論身前多么顯赫,“閻王面前一律平等”。然而,“黨員干部才能埋”的官墓卻硬是將這種“終極平等”也劃分出三六九等,難怪人們抱怨:“人活著有層次之分,沒想到將來死了也要按官論葬”。當(dāng)發(fā)達國家的國民享受著“從搖籃到墳?zāi)埂钡母@U蠒r,我們的民眾卻只能旁觀“從搖籃到墳?zāi)埂钡奶貦?quán)——吃的是特供食品,病了有專門病房;活著的時候多占房子,死了還要獨享墳?zāi)?,這到底是為民服務(wù)還是為官服務(wù)?這樣的墓地究竟是“民生項目”,還是“官生項目”?
這些年,各地政府一直力推殯葬改革,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政府公信力的羸弱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其實,歷史上我們并不乏殯葬改革的成功案例。建國初期,中央政府所推行的殯葬改革運動不僅成功改變了國人承襲千年的土葬傳統(tǒng),代之以更加科學(xué)、環(huán)保的火葬模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封建時代講究看風(fēng)水、擺路祭、打幡摔盆等迷信觀念和鋪張行為。這其中,官員的帶頭作用不容忽視。當(dāng)初若不是高層集體簽字,表示死后遺體火化并切身實踐,有些甚至更進一步將骨灰撒向了大海,很難想像,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培養(yǎng)起來公眾的火葬“傳統(tǒng)”。
反觀當(dāng)下,不少官員盡管在公開場合竭力呼吁民眾轉(zhuǎn)變觀念,采取海葬、樹葬、壁葬等新型殯葬方式以節(jié)約耕地,私底下卻為家人大肆操辦喪事,為自己修建豪華墓園,甚至獨占風(fēng)水寶地、“革命公墓”。殊不知,這種“獨樂樂”的特權(quán)做法,不僅損害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刺激到民眾脆弱的道德神經(jīng),進而大大阻礙了殯葬改革的推進步伐。
因此,無論是從破除特權(quán)還是推進生態(tài)殯葬的角度來看,廣州市修建第二“銀河公墓”的計劃都是欠妥當(dāng)?shù)摹5珵槭裁催@樣一個明顯違背“公意”、惹犯眾怒的計劃還是被提出來并啟動實施,相比修建第二“銀河公墓”本身,這或許才是更加值得深思的問題。(文/王垚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