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漯河市普降大雪,氣溫驟降。漯河民政局等多部門隨即對街頭流浪人員開展緊急救助。救助中,為勸說一位拒絕受助的老人接受救助,漯河市民政局長戴友良兩次單膝跪地勸說,老人被感動,隨后被拉到醫(yī)院妥善安置。(12月23日《新京報》)
寒冬已至,對流浪者來說,生命“被凍結”的風險也在加劇。前不久,流浪民工在鄭州立交橋下不幸逝去,就刺痛人心。這種情境下,啟動對流浪人員的緊急救助機制,就成了很多地方的一致動作。
讓流浪者免于饑寒,是政府的應盡責任。但單向救助,難免會遭遇“路障”,因為觀念隔膜、溝通不暢等原因,公共救助的好意,流浪者未必會“領情”。這時,如何打通公共救助與流浪者需求的“腸梗阻”,就不僅關乎社會救濟的激活,也是對救助細節(jié)的考驗。
老人拒絕救助,局長兩次跪勸,無疑是溫馨片段。畢竟,官員的“強勢形象”,早就深入人心,能低下頭去,跪勸流浪老人,頗見誠意,其新聞價值不言而喻。它在激起許多人圍觀欲望的同時,又難免成為“作秀論”的靶子。不過,當局長俯下身去,和老人平等對話,即便是作秀,也傳遞出一種積極信號:尊重弱者話語,摒棄強令手段,救濟才能裹上人文內涵。對流浪人員的救助,也該擺脫粗糙的施行方式,進行兜底救濟時,也不該忘了“打撈沉沒的聲音”,聽取他們的訴求。
“跪勸”很有看點,但從新聞表述中看,比它更需關注的,是流浪者的拒絕受助。“拒絕受助”并非個案,據(jù)媒體報道,當120趕到在鄭州立交橋下躺了20多天的流浪民工身邊時,該民工也選擇了拒絕救助。政府救濟為什么會被拒絕呢?
不排除某些流浪者個性偏執(zhí),他們或受盡歧視,對外界心存芥蒂;或是對官方不信任;甚至是滿足于隨遇而安、不受牽制的自由狀態(tài)。更為關鍵的,則是制度設計上的缺位——臨時的緊急救助,無法提供常態(tài)化生存保障。在暫時收容抑或被遣送回鄉(xiāng)之后,他們的溫飽也許仍無著落。當應急式救助的吸引力大減,部分流浪者便寧肯選擇露宿街頭,也不愿接受公共救濟了。
說到底,“跪勸”只是花絮,如何彌合救濟機制的缺憾,才更應被聚焦。只有制度具備人性關懷,“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多流浪者才不會動輒拒絕受助,局長“跪勸”也才不會以非常態(tài)的方式上演。(作者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