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大學生的體質(zhì)真的變差了嗎?昨天,華中科技大學秋季運動會開幕。與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賽項目中,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項目“不見了”。運動會負責人表示,這兩個項目對學生體質(zhì)要求較高,取消是為了避免參賽學生“受傷”。(11月11日《武漢晨報》)
現(xiàn)如今,“三好學生”的提法很多場合已不用了。問題不在“三好”本身,因為許多人都能說出“三好”標準,即“德、智、體”綜合評比占優(yōu)。但在實際操作中,“三好”被簡化為“一好”,只要學生學習成績排優(yōu)就能得“三好”稱號。后來有人提出“素質(zhì)教育”,換了種說法,但“內(nèi)核”不曾改變。換湯不換藥,結(jié)果是“素質(zhì)教育”依舊被可量化的教育GDP所俘虜,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再次回到了考試成績與升學率的懷抱。
一味追求教育GDP的結(jié)果很明顯,就是學生運動鍛煉時間被大大壓縮。沒有經(jīng)過仔細論證,不知道缺少鍛煉而營養(yǎng)過剩的學生,體質(zhì)是不是真的很差。但學校取消運動會上的長跑并非毫無道理。一來一些學生缺乏鍛煉,劇烈運動受傷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二來如今的學生嬌貴,學校還真怕學生出個三長兩短,給學校帶來麻煩。最重要的是,學校是尊崇學生“民意”,有很多學生在電子元件的包圍中,對中長跑這種動作單一、缺乏美感、吃力費勁的運動也早已失去了興趣。
學校的顧慮當然沒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這個決定無疑捅破了一層窗戶紙:學校標榜的“素質(zhì)教育”中,起碼體育素質(zhì)這一項很多學校是不達標的。體育鍛煉的效果姑且不論,單是青年學生的體育運動參與率想來就不及格。事實上,經(jīng)歷過大學生活的青年都了解,一些不喜歡運動的人,除了每周的體育課外,基本沒有多余的鍛煉方式。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虛擬世界提供了太多讓人流連忘返的新鮮事物,致使現(xiàn)實社會的溝通交流、體育鍛煉反而被日漸“邊緣化”。這個問題不是某個學校、某個老師能夠解決的。
但是,這個問題的解決與教育本身卻著實脫不開干系。其實,許多人評價當下的中國是體育大國而非體育強國,一方面,各種國際賽事上中國運動員爭金奪銀為國爭光,但與之相對,青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卻反不如以前活躍,“宅男”“宅女”成為青年人群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與整個教育氛圍不無關系,僵化教育GDP嚴重遏制了青年人的活力與激情,在這一方面,體育不僅沒有成為許多學生排遣學習壓力的必要手段,反而被一些學生看成洪水猛獸,躲都來不及。
平時不鍛煉,上了賽場也只能徒增身體的負擔,更難體會體育帶給人的歡愉。對此,似乎也只能取消長跑。但作為一種簡單而又實用的鍛煉方式,跑步的意義絕不僅僅體現(xiàn)在比賽上。對青年人來講,跑步對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效果明顯。說到底,取消長跑比賽不可怕,怕的是學校在教育中對青年人身體素質(zhì)鍛煉的放棄。如果所有需要學生付出體力與耐力的運動方式因為學生身體素質(zhì)需要終止,那無疑是“素質(zhì)教育”的莫大諷刺。